買房與結婚一樣,決定的當下或許需要多點衝動,但在拍板定案前,是否有較為理性分析的方式,平衡人生中這項重要的決策呢?
前陣子筆者接獲一通請託電話,是關於家中因成員變動,本想在位在市區的自家附近再購置一間房,但因資金有限,只能買在偏郊,又因不想背貸款,打算變現所有投資的金融商品來支付屋款。而這樣做是否合適,實可從以下2個面向評估:
1.個體面:
首先考量的是資金預算,可藉由自備款的比例成數反推房屋總價區間(中古屋裝修費另計),並評估貸款每期的本息金額不會讓後續的收支狀況感到壓力,比如每月房貸還款金額應盡量控制在家庭或個人月收的30%~40%為宜。
其次是空間需求與屋況,可依家庭型態與成員的生活習慣來規畫房型與坪數。以二代家庭而言,室內含陽台面積約25坪上下為舒服的起居空間,而後以不同公設比例反推權狀坪數及相對應的屋齡,即會影響總價多寡。
最後是未來的處分規畫,例如房子是否會留給小孩、未來的脫手價值等都值得預先考量。
2.總體面:
影響房市最大的是住宅政策的方向,由於不動產是產業火車頭,加上政商因素,住宅相關政策的執行效益往往會大打折扣。以新青安貸款來說,貸款金額雖比舊青安多出200萬元的籌碼,但其效力在高單價的地區極易被弱化,而多出10年的貸款期限與寬限期延長至5年,雖確實減輕了真正自住買家的負擔,但也無形中助長了高房價趨勢的持續。
除了新青安政策,近期如果多觀察一下台北市的預售建案,會發現超過500坪的大基地不少,且其建案的交屋時間點多落在2029年到2031年,再加上當前新青安5年寬限期滿,便可推測市場屆時將有一波大量的房屋供給,是否會成為買點,也許值得等待。而台灣房市現以有就業人口聚集的園區,及高鐵、捷運等交通設施周邊為發展重心區位。
期待每個人都能從上述的個體面與總體面思維,多方評估自己的購屋能力、資金預算、空間需求、買賣時間點、持有時間與處分方式等。
就像本文案例的這位朋友跟我聊完後,就決定從完全不貸款到貸款部分比例,當然這樣的貸款負擔在她的收支面是完全沒問題的,而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暫時保留未來看漲看好的金融資產,不用全數贖回來買房了。
小檔案_王柚鈞
學歷: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碩士
經歷:泰喜資產規劃創辦人、台元紡織資產事業主管、台塑集團總管理處主管
現職: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成員、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
專長:不動產規劃、理財規劃、生活企劃
延伸閱讀
▶不同年齡層,買房考量大不同...房產達人幫你分析,人生3大階段的購屋重點
▶免付本金?「寬限期」是買房的救命稻草嗎?不動產專家:3族群最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