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相關投資,對許多台灣投資人而言,絕對是又愛又恨。過去2005年~2007年及2014年~2015年的兩波股市大多頭,漲幅動輒以倍數計,讓許多投資人賺到了N桶金。之後的狂跌,也讓來不及跑或太晚進場的投資人來去一場空,甚至嚴重虧損。
從2021年以來,全球市場持續反彈,多數國家股市紛紛創新高,中國股市卻連跌3年(以滬深300指數來看)。近2年許多投資機構、投資專家被問到最有機會上漲的市場,中國屢屢被點名,但也屢屢讓投資人失望;今年2月上證指數波段最低一度來到2,635.09點,跌破2020年的低點,逼得中國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市。在國家隊進場後,上證指數一度重返3,000點之上,最高來到3,174.27點(去年9月以來高點)後就又一路下滑;9月中旬又再次跌破2,700點的整數關卡,中國政府只得再次出手!
這次的救市與之前遠遠不同,中國政府不但史無前例的人民銀行(簡稱人行)、金監總局、銀保監會、銀監會、證監會,到發改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住建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財經相關部門先後推出多項救市政策,保守估計超過20項。
9月24日推出第一波救市政策時,確實讓上海、深圳及香港三地股市紛紛大漲,但很快的9月25日就只剩小漲,到了9月26日的早盤,上證指數還一度翻黑。
但就在當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前召開原定10月底才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甚至還是由總書記習近平親自主持。會中習近平罕見公開承認中國經濟運行出現問題,強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並要求加碼救市。消息一出,立刻讓當天陸股出現大逆轉,收盤時上海、深圳、香港三市分別收漲3.61%、4.44%及4.16%,也讓這波救市漲勢一路延續到「十一長假」回來。
然而10月8日(中國十一長假結束後第1個交易日)卻是開高走低,一開盤滬深兩市幾乎全面漲停,但也是當日最高點。之後一路下滑,雖然最後還是收高,但因為港股逆勢重挫9.41%,讓這波陸股的大漲開始出現變數!
政策「雷聲大雨點小」
4原因讓市場不埋單
總括來看,從一開始多數國際投資機構就不認為這波陸股可以重演2014年~2015年的熱潮。當時從低點到高點,波段漲幅高達150%以上,但從9月24日開始救市以來,至10月21日截稿為止,多數中國相關指數波段最大漲幅也不過30、40個百分點(詳見表1)。明明祭出的是有史以來最多項目的救市政策,為何市場反映卻是「雷聲大雨點小」?筆者歸納以下幾個原因:
1.中國原本救市的目的是要救經濟、救房市,而不是股市:
國內媒體多把降息、降準與救資本市場做聯想。
事實上,股市的上漲只是救經濟、救房市的「外溢效果」,這好比過去歐美等國的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其實都是在買債,但股市一樣會上漲,就是「外溢效果」所致。
2.救房市政策未針對關鍵問題,讓專家普遍認為效果有限:
這波中國救房市政策第1波提出包含降息、降準、降房貸利率、降首付比率、延長商業貸款和「金融16條」到2026年底、提高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比率、支持收購房企存量土地等政策。第2波則由住建部將「白名單」項目的信貸規模增加至人民幣4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