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國總統大選將於11月進行,由於現任總統拜登(JoeBiden)宣布退選,加上共和黨候選人,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遭槍擊後,拉抬了選情,而川普與共和黨偏愛的石化產業,也開始受到注目。
回顧川普當選時的施政,在任職期間(2017年~2021年)鼓勵開採頁岩油(詳見圖1)、天然氣及清潔煤炭,提出增產美國境內石化能源的規畫,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並撤銷逾100項環境法規,其中包含限制發電廠、汽車和卡車汙染等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措施。
而拜登則是增加企業稅、鼓吹綠能產業、上任當天即簽署重返《巴黎協定》文件,2021年通過《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為電力基礎設施和清潔能源投入730億美元。隔年8月,簽署《降低通膨法案(IRA)》,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氣候變遷應對計畫。
作為拜登接班人的現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拜登任期的各項法案與命令幾乎都有參與,諸如第14008號行政命令、Justice40等多項氣候及永續行動,因此若當選後在氣候與能源政策立場上應會延續拜登的理念。
因此,若是川普當選,可能取消太陽能及電動車產業補貼、重新檢討車輛能源效率標準,同時將恢復核發新的液態天然氣出口,開發更多油井鑽探。氣候部分可能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取消對氣候變遷的減稅優惠,對石化、天然氣等產業有利。
雖然民調一度往前總統川普方向倒,但近期情況又出現變化,雙方民調幾乎呈現五五波。但即便川普當選,對正陷入困境的台灣石化產業來說,復甦之路仍充滿坎坷。前景主要有3大挑戰:
挑戰1》
中國產能增長過快
由於十三五規畫,中國政府大力發展石化產業,中國的石化產能從2015年占全球12%,到2023年已翻倍增長至25%,而作為基本石化原料的乙烯,中國更穩占全球第一的寶座,在此狀況下,中國仍不斷擴大乙烯產能,2022年產能4,675萬噸,2023年突破5,000萬噸,預計2025年將上看7,000萬噸。
全球能源顧問公司指出,「由於中國大量投資,改變了全球供應情形,導致亞洲出現結構性過剩,利潤率持續走低或為負值。」這使得全球近1/4的乙烯產線將面臨關閉。台化(1326)在6月的股東會也指出,「中國產能太荒唐,都是天文數字」,供給過剩的狀況,恐怕今年、明年都難以避免。
挑戰2》
兩大經濟體需求不振
由於內需消費與投資動能皆不足,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經濟成長率在今年第2季更降至4.7%,較前1季衰退近12%。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化與塑化產品消費國,疲弱的景氣令石化產業需求急凍,持續擴大的產能導致供過於求(詳見圖2),價格大跌並出現削價競爭;美國部分則因多次的升息,導致消費漸趨保守,抑制產品需求。世界兩大經濟體系的狀況,也為產業需求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挑戰3》
全球環保意識抬頭
《全球塑膠公約》,要求2040年流入海洋塑膠垃圾量要減少80%以上、塑膠總產量要減少55%、與塑膠製程相關與處理廢棄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能占總排放量的15%等,歐洲國家更率先開徵「塑膠稅」,以上種種,無疑是對石化產業的一記重擊。
另外,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已通過二讀,原定最快今年通過並執行,徵收產業類別包含:石油開採、石化產品製造、煉油廠、地下採煤、所有其他石油和煤炭產品製造、天然氣開採等碳密集產業,並計畫2026年起,範圍擴大至中下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