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22年年初公布最新勞保精算報告指出,2028年勞保基金累積餘額將出現負值。政府雖在2022年撥補450億元來維持勞保基金穩定度,但破產速度難以減緩,促使勞工更須積極做好退休準備。
通常,在勞工的退休準備中,主要有投資、商業保險等工具,近年「員工福利信託」則逐漸成為勞工可評估的新選項。據中華民國信託業商業同業公會(編按:以下簡稱信託公會)資料指出,截至2022年第3季,全台員工福利信託的信託財產金額為新台幣1,893億元,較2021年全年度金額成長7.7%,已有愈來愈多的產業如金融業、電子業,提供員工福利信託,讓勞工多一個退休準備的工具。
但到底什麼是「員工福利信託」?參與的條件為何?綜合專家意見,以下將分別說明:
屬於第2層企業退休金
依投資內容差異分為2種
在世界銀行退休3大支柱理論中,第2層的企業退休金也是重要來源,台灣勞工最熟悉的企業退休金莫過於勞工退休金制度,而「員工福利信託」也同屬於第2層企業退休金。經營多種信託業務的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表示,員工福利信託是企業為留住員工並提升對企業向心力,協助其累積個人財富與退休金的一種方式。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指出,通常企業會先擬訂員工福利信託激勵制度,企業員工再成立員工持股/福儲信託委員會,向受託銀行處理信託相關事宜(詳見圖1)。依投資內容的差異,可分為「員工持股信託」與「員工福利儲蓄信託」2種方式,目前員工持股信託相對常見(詳見表1)。
員工持股/福儲信託委員會是員工福利信託中,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會代表會員員工向銀行簽訂信託契約,同時訂定委員會章程,包含員工入會資格、企業公提金、員工自提金的額度及公提金領回的限制,還有信託財產的運用方式等。例如它可規定,限企業正式全職員工,且年資屆滿特定年限才能加入委員會,若於特定年限內離職,會員員工不可提領企業提撥的公提金等等。
信託資金有員工自提
及由企業另行提撥2部分
信託資產的資金來源,有企業提撥的「公提金」及會員員工提撥的「自提金」2筆。公提金是企業於薪資外另行提撥,而自提金則是直接從薪資內扣除,通常會採薪資固定比例或固定金額為主,最常見的為每月從薪資中提撥3,000元交付予委員會,企業也相對為該會員員工提撥3,000元,委員會收到這2筆錢後,再交予受託人也就是銀行依契約約定方式運用並管理。
Tips_受託人目前限以銀行為主
員工福利信託為營業信託,目前主管機關僅開放銀行可兼營信託業務、擔任受託人角色,若信託資產規模較大,有的信託還會再找投信業,擔任資產管理顧問,協助設計投資組合或判斷市場趨勢、提供投資建議。
除收取手續費與管理費
信託收益將計入綜所稅
至於各方最關心的費用,可依信託成立到執行的時間來看。在委員會與銀行簽訂信託契約時,銀行會收取簽約手續費,通常為固定金額,銀行會依委員會的人數、作業成本與信託內容等,依個案狀況訂定,約在3萬元~12萬元不等,這筆錢通常由企業支付;信託成立後,在信託存續期間內,銀行每年會向委員會員工收取信託管理費,年費用率約是員工投入自提金的千分之2~千分之5;另外若在信託存續期間修改信託契約條款,通常銀行會收取定額的修約手續費如3,000元。但信託公會也強調,這些費用會依信託契約內容而有所不同。
關於信託提撥與給付的稅賦問題。若是企業提撥的公提金,雖是薪資以外的提撥,但仍計為員工當年度薪資所得,納入員工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稅。而員工提撥的部分薪資,不像勞退提撥有不計入提繳年度薪資所得課稅的優惠。至於信託財產產生的收益,受託銀行會依所得類別如股息、股利轉開給員工,計入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稅,最終領回的信託財產,屬於財產歸還本人,不會予以課稅。
延伸閱讀
▶退休規畫4大謬誤
▶創新信託服務為銀髮人生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