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才1年,《Smart智富》月刊又以封面規格報導電動車產業,不免有質疑聲:「這次會不同嗎?」有,最大不同來自一個數據——13%。這是今年全球電動車的滲透率,而在去年只有8.6%。當一個新興產業或一項新技術的滲透率突破10%,不僅能安全續命,還會從營收增加,進入到獲利增加的「硬」成長,而且不會回頭了。
正因是「硬」成長,不單讓企業的投資變現,更可讓一國取得全球供應鏈主導權。這也就可以理解,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美國,為何在今年8月,要開始大力補貼電動車產業。當然,趁美元正強、經濟走弱時做此投資,也有多重效益。
雖然,台股冷、新台幣貶,投資人難免收手。但電動車產業此波的「硬」成長,再次告訴我們,世界仍在持續前進。投資人是可在資產配置上做調整,增加如高利定存等防守型資產比重,但布局像電動車等攻擊型資產,也有其必要。因為有攻有守的配置,即使在熊市或動盪時期,你的資產仍能持續增加,向你的財富目標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