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防疫升三級,民眾宅在家超過2個月,實體消費縮水,失業率與放無薪假人數攀升。面對與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必須長期共處的年代,我們該如何調整收入、債務與保障3大面向的防疫力,才不讓自己成為疫情下的新貧族?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全台三級警戒已從5月19日起,數度延期直到7月26日,而疫情帶來的不僅是醫療體系的負荷超載,也讓一般人的生活過得苦哈哈。
首先是失業率,根據主計總處發布的6月失業數據來看,升到4.8%,為金融海嘯以來最高;此外,企業無薪假人口數也激增,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7月中旬共有2,704家企業、3萬1,980名勞工正在放無薪假,一樣是從5月開始大幅攀升(詳見表1)。
失業率、無薪假數字不樂觀,即便疫情在民眾自主封城、熱區快篩、疫苗接種等各項作為下略被控制,但對經濟與就業面的衝擊,卻讓人看不到盡頭,時不時就可見因疫情營收腰斬、數十年老店被迫關門,或是因收入中斷、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的新聞。疫情後時代,台灣的社會經濟會呈現什麼樣貌?我們又該如何因應?不如先看看已抗疫1年的全球環境,現在已出現哪些情況:
情況1》貧富差距加大
10%高資產族群手握逾8成財富
很多人都認為,疫情在全球肆虐已逾1年,每個人的資產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但事實卻跟你想的不一樣。根據瑞士信貸在2021年公布的《2021全球財富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家庭財富總額為418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7.4%,其中資產達百萬美元大關的富豪人數,也較前一年成長52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