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達引用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的話,陶冬說:「每一次只要美元急速上升,都是新興市場的災難!」例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風暴、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還有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
但是,呂忠達認為,這次不會那麼嚴重,因為近20年來新興市場的體質已經改善許多,不致於演變成大規模的風暴,至少目前看不出系統性風險,美國聯準會(Fed)目前還看不出有立刻升息的壓力,只要Fed不說要升息,就沒有立即的危險。只是目前公債殖利率走升,資金就會往美國走,雖然不險峻,但是仍然會有壓力,新興市場要多一點戒慎恐懼。
要如何觀察Fed是否升息?何時升息?投資人得從貨幣政策與金融市場變化談起。
最近公債殖利率上升,是因為物價上漲。呂忠達指出,其實那只是「短期」的通膨,一旦造成物價上漲的原因不見,通膨就會跟著消失,而非長期的結構式通膨。
呂忠達分析,短期通膨最主要的原因是,這1年來美元弱勢,帶動工業金屬、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去年3月疫情嚴重,沒有消費,造成基期低,而航運是因為需求突增,而供給又來不及成長,所以導致運價上升。
全球從1990年以來幾乎都沒有通膨的經驗。呂忠達解釋,有4個原因:1.從1990年以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提供了大量的低廉勞動力;2.人口的高齡化、生育率降低,消費減少自然就沒有物價上漲的通膨壓力;3.人工智慧(AI)與人工自動化的崛起,機器化的生產,減少勞動力需求;4.金融海嘯重創了西方國家的消費力道,而原本中國說要擴大內需市場,但是目前看來成效不如預期。
「所以全球正處在一個空窗期,就是全球消費力道銳減,但是要補上這個空窗期的中國,一時半刻還沒有補上來。」呂忠達說。他把這個空窗期稱之為「消費冰河期」,它造成全球仍然處於結構式的低通膨,目前看到短期間的通膨升溫,並沒有改變這個長期低通膨的結構。
觀察4大指標 以確認長期通膨何時來
Fed在考慮貨幣政策時會有兩個職權:一是充分就業、另一是穩定物價。過去,經濟學家在看待貨幣政策時,只要看到勞工薪水增加,就知道通膨會出現,此現象稱之為「菲力普曲線(詳見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_菲力普曲線
菲力普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膨間,替代取捨關係的曲線,它是由紐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力普(A.W.Phillips)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係》一文中最先提出。
不過,前面提到1990年以來的結構式低通膨,使得菲力普曲線已經失靈了,2008年以後,西方國家不斷地印鈔票,不怕通膨地大肆貨幣寬鬆,就是因為印再多鈔票,勞工的薪水都沒有增加,而薪水沒有增加,就沒有通膨。
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提出貨幣政策的「新框架」,將接受通膨目標水準在2%以上,這意味著美國目前的貨幣政策將以就業與經濟復甦為優先。
投資人要如何觀察長期的、真正的通膨是否來臨,要緊盯下面4大指標:
指標1》銀行放款成長率
Fed執行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長達13年了,可是,銀行的放款金額卻沒有增加,政府注入那麼多的錢到市場,而那些錢卻沒有真正進到實體經濟,只造就了股市與房市。呂忠達形容,貨幣傳導機制「梗塞」了!銀行放款金額沒有增加,怎會有通膨呢?
指標2》美國勞工時薪成長率
美國每小時薪資成長率,統計勞工的薪資(包含小費、加班、晚班加給,但是不包含公司福利、不定期獎金與工資稅等),實際反映了勞工的收入。當勞工時薪成長時,才能推升消費(詳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