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年,今年獲利衰退嚴重的類股雖有機會出現爆發性正成長,但林雅慧剖析,這些類股在跌深的基礎下,獲利雖的確有跳高可能,但是疫情至今仍未完全告終,亦不能排除疫情再起的可能,一旦疫情再起,這些類股獲利就又會再受衝擊。相對之下,科技、醫療保健等成長相關類股,未來獲利成長的能見度則高得多,甚至某種程度在疫情之下還算是受惠產業,因此就算疫情再起對之衝擊亦相對有限,「具備防疫、抗疫概念類股,呈現主流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
除此之外,過去價值股吸引投資人的一大利基,在於股利。但今年許多價值股受限於獲利大受衝擊,都大砍股利發放,例如價值股中最大宗的金融股,就有33家大型金融機構遭美國聯準會(Fed)限制股利發放上限,富國銀行甚至宣布第2季每股股利由51美分大砍至10美分,這也大幅地降低了價值股的投資吸引力。
但在股價持續上漲之下,成長股居高不下的本益比,也讓不少投資人卻步,深怕買在高點,套在山頂。對此,野村投信海外投資部主管呂丹嵐表示,就今年的獲利狀況來看,其實本益比不太具有投資參考意義,因為許多產業的獲利成長就算不衰退,也是大幅縮水,因此若依當下的獲利狀況評估,許多成長股有3位數以上的本益比也不用太吃驚。
再者,超低利率也成為高本益比的推手,甚至可能要習慣本益比高於過去的市場常態。野村投信投資長周文森解釋,當市場流動性高時,個股的估值就會寬鬆以對,因為資金過多時,大量資金湧進市場,會讓許多投資篩選門檻變得寬鬆,也就更能忍受高評價。
專精挖掘具備長期成長競爭優勢個股的盧米斯賽勒斯資產管理公司副董事長、大型股票策略團隊產品經理荷莉(Hollie Briggs)受訪時甚至直言,本益比完全不是他們投資時的參考指標,因為本益比是利用會計獲利基礎上所計算出來的,而獲利在不同經濟環境時會有相當不同的差異,沒有能力充分反映出個股的競爭優勢,以及未來的成長性。他們更看重的是,個股本身的長期成長競爭優勢,以及此優勢所能轉化的未來現金流,只要確認這樣的優勢並未轉變,仍符合他們評估的內在價值就會持續投資,無論本益比高低,都不會動搖他們的投資決策。
待通膨升溫、經濟趨熱
才是價值股的多頭機會
但這代表成長股會一路不回頭持續漲下去嗎?專家們都同意,現在成長股整體股價漲高之後,資金輪動之下可能稍作休息,不過普遍認為就算資金輪動也不會停留太久,仍會重回成長股,價值股真正的機會可能要等到通膨真正升溫,經濟全面趨熱,才會迎來價值股的長多頭,而這個時間點最快可能要到2021年下半年之後。
呂丹嵐解釋,當前的超低利率環境也反映出低通膨的經濟環境,然而如金融、能源等價值股,屬於經濟循環的落後者,須等到經濟轉熱,需求明顯強過於供給,通膨再度高漲時,才是最有利價值股表現的環境。不過,呂丹嵐分析,當前聯準會已表態超低利環境將會至少維持到明年,就算明年經濟開始復甦,通膨也不會這麼快回來,產出缺口(編按: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差額。當產出缺口為負,表示目前產出低於趨勢產能,有通縮壓力),恐怕要到2021年才能真正補上,通膨恐怕要到2021年下半年,才會升溫助漲價值股。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成長型跟價值型的gap(缺口)會繼續維持下去。」呂丹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