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在美股市場中,價值股表現明顯落後成長股。今年3月股災後,市場谷底反彈更是由成長股領漲,價值股表現相對黯淡許多,使兩者之間績效表現,達到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差距。
展望美股後市,當兩者價差愈擴愈大,許多人都期待表現落後的價值股能夠上演補漲行情。不過,財經投資專家仍一致認為,成長股價格雖然已經不便宜,但在寬鬆資金行情、更穩健基本面支撐之下,成長股將可望繼續領漲至2022年。
所謂價值股投資,簡單來說,喜歡的是確定性高的投資、買進股價跟當前個股價值,例如當前的現金價值、資產價值,或是股利相比是便宜許多的個股,以防公司就算出了問題,依舊可以回收獲利。不過這通常也意味著,價值股多是投資無聊且已成熟的產業或公司,例如金融股、能源股、非必需消費產業等。
相較之下,喜歡成長股的投資人,更看重的是未來的願景,較願意押注在波動大,但具備成長性的產業或公司,例如科技股、生技股等。但也因為如此,比起價值股,投資成長股多會付出更高的代價,因為他們看的不是當下的公司價值,而是未來可能性。但投資成長股的投資人面臨的一大風險則是,是否有能力合理地評估股價?是否為了追求成長性而付出過高的代價?否則當未來不如預期,股價修正時也會相當慘烈,例如2000年著名的科技泡沫。
過去10年,對價值股投資人而言,是備受市場冷落的10年。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成長股就持續跑贏價值股,甚至從未落後,兩者差距愈拉愈大。今年3月,股市因新冠肺炎疫情暴跌,隨後而來的反彈行情,對成長股、價值股卻是兩樣情,當成長股已重回榮耀,完全回補缺口,再創新高時,價值股卻仍舊是元氣大傷,無力上揚,使得成長股和價值股之間的價格落差,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差距(詳見圖1)。
若以MSCI美國價值指數和MSCI美國成長指數相比,就可以看到這個驚人的差距。假設在2010年1月時同樣都投資100萬元,則經過10年之後,成長股可以帶來約326萬元的回報,也就是高達326%的報酬率,但是與此同時價值股,卻只能換回約93萬元的回報,僅僅是93%的報酬率。
高達74%基金經理人
看好科技、醫療類股
但當兩者差距已經拉得如此大,許多投資專家、基金經理人卻仍繼續看好成長股的領頭趨勢。美銀美林7月份最新的經理人調查結果,雖有高達74%的基金經理人認同做多美股科技股為當前最擁擠交易,但就產業分配來看,基金經理人仍看多科技、醫療保健類股,減持銀行及工業,且比起成長股,仍持續看壞價值股。相比由科技股帶動的成長股價格強勢上漲,價值股價格顯得便宜很多,難道不是押注投資的好機會嗎?反觀成長股高漲的本益比,投資人難道不擔心2000年科技泡沫再度重演?
「股票不是便宜就可以買,便宜有便宜的理由。」群益投信投資長李宏正指出,儘管今年疫情爆發,領漲的科技、醫療相關成長股就獲利表現來看,還是比其他類股要好許多,就法人思維來看,獲利表現才是支撐股價上漲的原因,股票價格便宜並不是。
摩根投信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則指出,今年在疫情衝擊之下,各產業的獲利表現出現相當大的落差,能源、非必需性消費、金融、工業類股今年都出現了大幅衰退,幅度皆在20%以上,能源類股甚至超過100%。相較之下,科技股、生技股則仍能保持不衰退,甚至有些微正成長,凸顯其相對較不受疫情影響(詳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