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時,聯合國制定了總共17項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希望在2030年以前改善全球各地在貧富差距、性別平等、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問題。
同年,195個國家亦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同意致力於將全球氣溫平均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的攝氏2度以內。
自此以後,其後續影響不僅深入各國的政經與社會領域,如今ESG(環境、社會、治理)也成為了投資業界愈來愈重視的一項課題。
環境、社會等意識抬頭
將成投資決策重要因素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業者陸續推出ESG相關主題基金,該類投資標的也逐漸成為投資人不可忽視的一股發展趨勢。
根據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針對資產管理人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如今已有超過8成的資產管理人將ESG列入投資決策的考量因素之一。
在投資業界,ESG主要體現在4種表面看起來相似,但內涵稍有不同的投資思維與策略上,包括:ESG意識(ESG aware)、ESG融入(ESG incorporation)、ESG產出(ESG outcome)與ESG影響(ESG impact),每一種都讓ESG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投資組合的組成樣貌。
策略1》ESG意識
就ESG意識這一種策略而言,資產管理者主要是提供ESG的相關數據與分析資料,給予各個投資組合的實際經理人參考,並不會干涉經理人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運用這些資料的方式。
而隨著近年來愈來愈多資產管理者開始重視ESG議題,屬於這一種策略的投資組合數量也呈現持續增加的趨勢。
策略2》ESG融入
相較於ESG意識,ESG融入則是一種更加積極的投資策略,此種策略將ESG視為完整投資決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要素,與其他像是企業的獲利成長率,或者是股價本益比等傳統分析指標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檔基金若是特別重視投資組合標的對ESG議題的承諾,通常會在基金的公開說明書或是投資目標聲明中,對此做出明確的說明。
策略3》ESG產出
ESG產出策略,代表著ESG議題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之中,扮演著比ESG融入還要更加重要的角色。
經由此種策略產生的投資組合,其內部組成的企業通常都更加具備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條件,並排除或是盡量減少那些在永續衡量指標上表現較差的企業。
此外,這一類的基金,也通常都會在基金名稱中包含ESG或者是永續(sustainable)這樣的關鍵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