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國家的通膨(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簡稱CPI年增率)截至今年以來(2018.08.10)都在升高,其中像阿根廷、土耳其的CPI年增率都飆到2位數以上,已屬驚人,在委內瑞拉更出現物價上漲數百倍的奇景。
即使撇開委內瑞拉、阿根廷和土耳其的極端例子,從歐美主要國家的CPI年增率來看,多已來到近年新高(詳見圖1)。像歐元區的CPI年增率突然就從4月的1.25%,到7月跳升至2.1%。
美國聯準會(Fed)自2015年底重啟升息策略以來,一直設定CPI年增率2%為警戒值,在連續7次升息後,CPI年增率仍在去年9月突破2%,今年7月更衝到了2.9%。
雖然通膨來了,但這次和以往不同,筆者提醒投資人,可別用老方法抗通膨。首先,投資人要認識的是,這次的通膨哪裡不一樣?
從學理而言,造成通膨的原因,一是「需求推動」,指在經濟成長下,消費需求增加而推動物價上漲;二是「成本拉動」,由原油等原物料價格上漲,帶動物價走揚。但這波全球性通膨的肇因,卻是兩者皆非,而是由貿易戰引起!
這波貿易戰的起點,是美國對全球鋼、鋁製品輸入美國課徵25%與10%關稅,其他國家紛紛對美國反制;接著美、中兩國就向對方的進口商品課25%與10%的關稅,儘管今年以來多數原物料國際價格並未上漲,但業者為轉嫁關稅成本,便調漲商品價格,導致終端價格變貴,這樣的通膨模式可算是「輸入型通貨膨脹」。
在貿易戰之下,美元開始轉強,相對的,各國貨幣趨貶,以本國貨幣計價的進口商品價格就又再變貴。
當某一國商品被課稅後,進口商就會轉而向其他國家購買,大量採購的結果,就會使該國的商品價格上漲,像這次美國黃豆被課稅後,中國轉而向巴西購買,造成巴西黃豆價格飆漲,類似情況也發生在印度的棉花與糖、俄羅斯小麥⋯⋯等。因而貿易戰引發的物價上揚,各國大多無法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