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2》聘請出色經理人,成功整頓公司
編按:巴菲特的「股神」名號,讓大多數人只知道他非常善於投資、或是發現投資機會。但1964年,他買下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這筆交易,卻告訴我們兩件事:①「股神」跟多數投資人一樣,會因一時氣憤做出蠢事;②「股神」並非只靠善於投資而致富,如何為旗下投資的公司找到出色的經理人、如何設計出適當的獎勵制度綁住人才,才是股神長期投資能夠成功的關鍵。以下摘錄自《巴菲特的第一桶金》一書第10章:
由於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股價持續低於淨流動資產價值,巴菲特加碼買進。當時,他無意接管該公司。這是典型的葛拉漢「雪茄屁股」(cigar butt)投資策略:股價低到一定程度,任何績效波動或是有熱切買家買進股票,都能提供獲利了結的機會。西伯里.史坦頓(Seabury Stanton,波克夏海瑟威當時的負責人)已啟動關廠釋出現金,接著要實施股票回購。巴菲特計畫從下一波公司執行股票回購時,獲利出場。在公開宣布實施股票回購前,史坦頓和巴菲特晤談,詢問巴菲特合夥事業願意用什麼價位賣出?巴菲特回答11.5美元,比他的買進價格高出50%。
「好,我們就這麼說定了!」史坦頓說。幾天之後,1964年5月6日史坦頓寫信給全體股東,出價買回22萬5,000股,但價格只有11.375美元,比他跟巴菲特談好的價格,少了0.125美元(約合1.09%)。巴菲特說:「我對史坦頓的行為氣炸了,並未接受出價。」他後來明白,這是一個極為愚蠢的決定:這個產業景氣糟到不行,波克夏海瑟威完全有可能持續虧損。合理的做法是堅持原定計畫,迅速獲利了結。但巴菲特對史坦頓的偷吃步十分光火,不但不賣持股,反而加碼買進,而且,是以掃貨的方式買進。
如今,讀到巴菲特自己說明的情況很有趣:「由於西伯里和我幼稚的行為;畢竟,0.125美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對他來說,是丟了工作;我則是把巴菲特合夥事業的25%資金,投入一家我知之甚少的沒落企業。」巴菲特合夥事業的2,200萬美元資金,每一分錢都必須用來維持這家紡織公司的營運;該公司沒有多餘的現金,還背負了250萬美元債務。
身為最大股東的代表人,巴菲特應邀去參觀這家紡織廠:那是在1965年5月董事會政變之前的事。肯恩.查斯(Ken Chace)被指派帶巴菲特去參觀。當時40幾歲的查斯個性直率,在這家工廠從基層做到製造經理人的職位。查斯和巴菲特陸續談了兩天,他的坦誠吸引了巴菲特。
正直有能力,且會照顧股東利益
才是合適經理人人選
自從登普斯特機械事件(Dempster Mill,巴菲特在1956年至1963年之間的投資,後來因找到一強勢經理人進行公司改造後才獲利賣出)之後,巴菲特明白,陷入困境的公司,必須由合適的人來經營才能成功。他會考慮這個人是兼具才能又誠實,可以照顧到股東利益的人嗎?巴菲特認為,謙遜的查斯正是這種人。
不過,查斯早已另覓他職,因為他明白波克夏海瑟威沒有前途可言。他已跟一家同業洽談要跳槽。波克夏海瑟威的銷售副總裁史丹利.魯賓(Stanley Rubin)認識巴菲特,也知道或猜想他很快就會掌控該公司。他並推測巴菲特之後希望查斯來主持公司。他在1965年初打電話給查斯,懇求他不要辭職。1965年4月,查斯和巴菲特在紐約晤談了10分鐘。巴菲特告訴查斯,希望查斯能擔任波克夏海瑟威總裁。
1965年春天,波克夏海瑟威只剩下2座廠房,以及2,300名員工。在5月的董事會上,肯恩.查斯獲選為總裁。不到幾年,巴菲特合夥事業便持有將近7成的波克夏海瑟威股票。但要怎麼處理一家事業沒落、員工悲觀的新英格蘭小型紡織公司呢?這真是一大難題。
巴菲特對如何經營紡織公司毫無頭緒,但是他有一名新貝德福(New Bedford,波克夏海瑟威所在地)土生土長、一輩子都在這個產業工作的人擔任公司總裁——肯恩.查斯。身為執行董事會主席,巴菲特是真正的老闆。他們一起帶領波克夏海瑟威進行8階段的重整(詳見圖1)。
名詞解釋_已動用資本報酬率
亦即資本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是衡量一家公司管理階層使用公司之資本的效率程度。其計算公式為「(淨利-股利)/ 總資本」。在投資上,通常會希望一家公司的資本報酬率至少要高於其資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