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從15萬美元累計至1億美元要多久?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花了22年!1956年、26歲的巴菲特帶著15萬美元積蓄回到故鄉奧馬哈(Omaha),展開一段價值投資的實驗之旅,直到1978年、48歲時他才賺進自己人生的第一個1億美元。他如何讓自己的資產增長666倍?
答案就在《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書中,總結這個時期股神的投資經歷,可以整理成以下3項心法:
心法1》願意花10年研究、等待買進機會
編按: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會為他的投資做足準備,包括走進消費通路觀察公司的產品、大量研讀財報等。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買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後的第5年、巴菲特在1967年以860萬美元出手買下家鄉一家保險公司——國家保障(National Indemnity),整個交易竟是在1週內就完成。不過,為了做成這筆讓股神從此踏入保險金融市場的關鍵交易,他可是花了10年時間去研究、布局、等待「獵物」入網。《巴菲特的第一桶金》作者雅諾德因此特別強調:「投資人應觀察一家好公司幾年時間,然後才買進。做好分析,把它列入你的觀察名單。如果機會降臨,你便可以有紀律地投資。」以下內容摘錄自《巴菲特的第一桶金》第11章:
1950年代中期,巴菲特接觸過一位奧馬哈的名人——傑克.林華德(Jack Ringwalt),他創建了一家保險公司,因而發達致富。由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期,巴菲特觀察到林華德的「國家保障公司」日益壯大。直到1967年2月,他終於有機會參與這家經營完善企業的未來成長。收購該公司,使得波克夏海瑟威得以轉型,走向偉大的道路。
傑克.林華德和他的兄弟亞瑟.林華德(Arthur Ringwalt)在1940年創立國家保障公司,因為他發現兩家奧馬哈計程車公司,找不到保險公司願意承保責任險(編按:類似台灣的第三責任險)。國家保障公司最初只有4名員工,包括林華德兄弟2人。他們看到為「非標準風險」提供保險的巨大潛力,這些是大型保險公司會避開的領域。傑克.林華德的格言,反映出每種合法風險都有它適當保險費率的理念:「沒有所謂的差勁風險,只有差勁的保險費率。」
長時間閱讀研究保險產業
機會來臨便一次收購整家公司
1967年2月,國家保障公司承銷大量保險,浮存金(編按:台灣會計上無此專門用法。概念上為保費收入扣除各項準備金及營運費用後可用於投資之金額)達到1,730萬美元。這筆錢是公司收到的保費、但尚未用來支付理賠或營運開銷。如果保費源源不絕流入,並維持承保紀律,浮存金便會保持在1,730萬美元,這個金額甚至還會成長。
巴菲特認為,他可以做得比林華德好。他心想,如果保險事業只是損益兩平或小幅虧損,他只要把一部分的浮存金拿去投資股票,也可以從該公司賺到不少錢。一如往常,巴菲特覺得有必要擴大他的能力範疇,納入保險業。因此,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在圖書館研究保險的機制與邏輯。
不過,如果沒有查爾斯.海德(Charles Heider)這位同樣出身奧馬哈的人,國家保障公司的交易或許永遠不會成交。海德十分欣賞巴菲特,因而成為巴菲特投資合夥事業最早的投資人之一。有一次,他們聊到林華德和國家保障公司,海德正好擔任國家保障的董事。他跟巴菲特說,有時林華德會對整個事業感到氣惱,通常是發生了讓他生氣的理賠案件,在那種時候,他會想要放手、賣掉整個事業。但海德說,林華德每年大約只有15分鐘會處於這種氣惱的狀態。這句話聽在巴菲特耳裡,簡直美妙極了。他說,下次林華德想要出售事業時,海德一定要打電話給他。
海德有撮合鉅額股票的名聲,1967年初海德接到林華德打來的電話,詢問他能否用1,000萬美元的價格把國家保障公司賣掉。按照先前的承諾,海德立即打電話給巴菲特,當天下午便舉行會議討論,那時巴菲特已經打定主意。那個星期他便準備好文件(只有1頁的合約)、以及隨時可付款的資金;他不要有任何拖延,以免林華德改變心意。最後,巴菲特用波克夏海瑟威公司以860萬美元收購國家保障。
談到國家保障公司的競爭優勢,巴菲特在2004年寫給波克夏海瑟威股東的信中強調:「假如我們沒有進行這件收購,波克夏能有今日一半的價值就算走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