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蘋果本益比僅有12倍多,再用股息折價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DDM)或現金流折價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DCF)計算合理價,以當時股價約90美元計算,都是7折左右的價格。
但請回想一下,1~2年前(2015年~2016年)關於蘋果的消息,市場過分關注短期營收成長的狀況,「成長停滯」、「榮景不再」、「失去光環」等字眼,是否仍讓你記憶猶新?
該怎麼解讀這個訊息?你可以說,蘋果只是個硬體製造商,反正銷售再也上不到哪裡去;或者,蘋果具有高度品牌價值與高度客戶認可,即使售價不菲,人們仍願意使用蘋果產品,因此利潤率仍能維持得很高。
再好的企業,都會面臨被市場低估或棄如敝屣的時候,星巴克(Starbucks,美股代號SBUX)、亞馬遜(Amazon,美股代號AMZN)或者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美股代號BRK.A、BRK.B)都曾出現過。這其實都顯示人類的天性─直覺性思考,我們天生善於面對短期事件,較不善於著眼未來,畢竟吃飽穿暖這樣的生存需求更為重要。但在投資市場上,我們傾向於過分放大短期事件的權重,再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更容易加深我們的恐懼與憤怒。
切記,企業的淨值或者價值不會忽然巨幅變動,但股價可以漫天遊走,隨著情緒毫無拘束,沒有極限。
無論投資的頻率快與慢,都需要面對心理層面的問題,也同樣需要一份計畫,並且理性執行。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之前,我在進場前做了一份「採購清單」,以我平時就有關注的企業,或已持有的企業為主。我預先計算適合買入的折扣價格,耐心等待市場恐懼帶來的機會,並在英國脫歐公投後的6月24日、6月27日陸續買入。
以蘋果公司為例,當時我估算的合理價為133美元,在2016年6月27日以91.8美元買入,大約是合理價打69折,而後蘋果股價也隨著獲利緩步走升,截至2017年11月20日,收盤價為169.98美元。
我不是想要展示投資成果,而是藉此表達,太過關注資訊本身,容易變成只注重短期的消息或催化劑,但這反而提供很好的機會給願意承擔短期風險的長期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