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產能最大的電鍍生產線,有92座槽體、須經52道工序,1年可以生產312萬支車用電鍍產品。重點是全部生產線只需要6名技術人員就可運作,且每道工序還能「電鍍」不同產品。如何做到小量多樣的混線生產模式?工程師說,儘管每座槽體裡的化學藥劑、產品停留浸潤時間都一樣,但可以用不同密度的電流將金屬「鋪」到物件上,電鍍出不同規格的產品。至於電流密度全靠電腦控制,因此每個產品參數雖然不同,卻能在同一條生產線上依序生產。
這一條讓人看了嘖嘖稱奇的生產線,就位在全球最大汽車保險桿製造商東陽實業(1319)的台南廠。為什麼會在台灣投資屬於高汙染的電鍍廠?東陽集團總裁吳永祥解釋,8年前東陽的電鍍產線全部外包,這麼大的規模至少要用500人;但現在用自動化設備,可以將全部外包的產線集中在一條生產線上,不但省工、省運輸,還更環保。事實上,為了提升效率,過去3年,東陽單在台灣就投資100億元擴充自動化產能,目前工廠共有257台機器人,部分產線甚至已可「關燈」生產。反映到財務數字,2016年的營業利益率比5年前跳升1.46倍,員工年產值更是年年增長。表面看投資機器人和自動化產線效益極佳,吳老闆卻告訴我,機器人有錢就能投資,產品要做到差異化,不能單靠機器、更需要人,因為自動化必須搭配手作,才能讓產品賣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