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舞台》
借鏡美國經驗觀察趨勢
網路成最佳表演途徑
「這群人」根據專長分工,展榮、展瑞、茵聲兩生一旦為主要演員,尼克、石頭擔任導演和攝影,董仔、木星分別擔任製片和舞台道具,另外因應劇情需要,7人也會輪番演出。對於「萬事俱備, 只欠舞台」的問題, 曾赴美國學英文的展瑞提出把影片上傳至YouTube的主意,「當時在美國有很多人不看電視,而是從電腦訂閱YouTube,也開始出現很多明星級的YouTuber(頻道主),我認為這股風潮幾年後就會吹到台灣。」
於是在2011年, 他們到YouTube平台註冊「這群人」的自有頻道,在自創的劇碼中,他們就是主角。
走在台灣潮流之先,「這群人」自我定位為喜劇創作團體也屬少見,雖然是素人,但是從題材、腳本、髮妝、道具布景、分鏡運鏡,以及極具張力的舞台劇語言和表演型式,再加上後製等等,成品並不輸給專業。
尤其是題材和腳本,「這群人」因有豐富的打工經驗,又有多元細膩的社會觀察,每次團員聚在一起閒聊,或遇到熱門新聞話題時,都會激發他們的創意。
例如,《經典語錄》系列就是從餐廳服務生和電影院售票員的打工經驗衍生而出,「我們做過服務生, 也曾經是奧客, 借用鏡頭以第三者的角度,把一般人生活經驗重現出來。」展瑞說。
自我定位》
讓作品反映現實
不再盲目追求點閱率
一開始,2011年左右,每部片推出約1個月內平均有2萬∼3萬點閱率(即觀看次數),漸漸成長到7萬∼8萬,最高15萬觀看次數,2012年推出的《淡定的最高境界》,不到1個月就創下100萬觀看次數,但沒想到下一部影片又跌回7萬∼8萬觀看次數。
他們陷入所謂點閱率迷思,不免想要揣摩觀眾的喜好,更受到各種網友負面留言的打擊。「有人認為你應該繼續討伐社會,諷刺新聞亂象,更有人表示看不懂我們原創劇想表達什麼。」展瑞說。
幾經矛盾之後,「這群人」決定抱持初衷,不將點閱率視為作品好壞的唯一標準,繼續以創作為本, 讓作品自己說話,「因為判斷對錯的能力是靠教育,而不是創作者應該自我侷限,我們的作品只想反映現實而已。」展榮說。
2016年,他們將坊間西洋音樂串燒的音樂專輯與MV(音樂錄影帶)經過改編,以中文和台語翻唱翻演,推出《超瞎翻唱》影片,獲得YouTube台灣2016年熱門影片、熱門創作者影片台灣排行榜的雙料冠軍,迄今已經累積了破千萬的觀看次數,全部作品加起來的觀看次數高達上億。
伴隨Facebook ( 臉書)等社群媒體的興起, 「這群人」除了在YouTube主頻道擁有近158 萬訂戶( 截至2017.05.05 ) , 還增開「TGOP 這群人私生活」、「TGOP這群人愛娛樂」2個次頻道,同時在Facebook也設有粉絲專頁,7名團員還會隨時發文或上傳影片、直播。他們要以行動證明,「這群人」不是曇花一現的網紅,而是真材實料的藝人。神奇的是,當初那幾個非帥非美的年輕人,現在可是粉絲眼中帥氣美麗的明星了。
小檔案_這群人
創團時間:2011年
團 員: 尼克、木星、展瑞、石頭、茵聲、展榮、董仔(由左至右)
YouTube頻道: TGOP這群人、TGOP這群人私生活、TGOP這群人愛娛樂
表演類型:網路原創喜劇
作 品: 《淡定的最高境界》、《瘋狂職人》系列、《經典語錄》系列、
《超瞎翻唱》系列、《服務業過年大暴走》等逾百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