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回來了!2017年2月,美國通貨膨脹率站上2.7%,歐洲也脫離通貨緊縮困局、通貨膨脹率首度站上2%。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則在連續54個月下跌後,去年9月首度轉正,今年2月年增率達到7.8%、創下2008年以來新高。主要經濟體的通膨數據都在上升,這對投資人有何意義?
時間拉回到去年1月,全球投資人當時擔心油價大跌、引爆物價不斷下滑,從美國、歐洲到日本央行因為害怕經濟會陷入通縮的惡性循環,為了救市,這些國家不是延緩升息腳步、就是推出負利率政策。
一年後的今天,經濟環境明顯翻轉,關鍵指標──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已從去年7月的5年最低點1.36%,上揚到今年3月24日的2.43%,代表景氣已從谷底回升。對投資人來說,經濟從通貨緊縮轉入通貨膨脹,在這個「再通膨」(reflation,詳見名詞解釋)時期,投資策略必須隨之調整。你應該看好股市勝過債市、加碼新興市場股票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在已開發市場則是價值股當道,首選金融和股利成長股。
名詞解釋_再通膨(reflation)
指物價剛脫離持續下跌的「通貨緊縮」、轉向物價連續上漲的「通貨膨脹」之間的過渡時期。再通膨通常伴隨經濟成長、景氣復甦和物價溫和上揚。而當經濟進入「通貨膨脹」期,市場可能擔憂物價快速上揚,迫使央行加快升息速度,對股市和經濟造成壓力。
2016年7月見到反轉點
產品價格走揚、企業獲利開始改善
回顧歷史,美國在1960年後曾2次陷入通貨緊縮,一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另一次是2014年底以來油價大跌引爆通貨緊縮(詳見圖2)。在通縮時期,物價持續下跌,企業賣出的產品價格跟著滑落,企業因此陷入「不敢進料、減少庫存」,進而造成物價進一步下跌的
惡性循環。
類似狀況從美國蔓延到歐洲、日本,乃至中國,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營收不振、獲利成長減緩,「成長、防禦」成為當時的投資主軸,成長股表現勝過價值股、防禦型股票也勝過景氣循環股。低波動、有穩定收益的商品最受投資人青睞,「但是這樣的長期趨勢在2016年7月見到反轉點。」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彼得.奧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在3月2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