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癌症標靶藥物每月要20萬元」、「腦中風就算出院,也不能馬上工作,需要休養,接下來生活費與治療費該怎麼辦」。面對這些健保不給付、民眾必須自掏腰包支付的重大疾病醫療與照護費用,該怎麼準備?相關醫療保險該怎麼規畫?市售的保單又該怎麼挑選?請看以下報導。
電視名嘴陳立宏於2015年因為罹患腦癌第4期,所以淡出螢光幕。除了化療之外,他還自費支付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的花費,每月的醫療支出將近50萬元。由於負擔太大,因此陳立宏一度選擇放棄自費治療,並重回廣播電台工作以維持收入。他甚至還動念想把自住的房子變賣換現,無奈房地產景氣不佳,價格被砍太低而作罷。
另外,資深藝人余天的女兒余苑綺則在2014年被診斷出直腸癌第3期,積極化療12次,再搭配自費的標靶藥物強化治療效果,每月花費近20萬元。因為積極抗癌、遵循醫囑,所以余苑綺復元的狀況很不錯,開始復出演藝圈。余苑綺表示:「現在每3個月要回診追蹤一次,生活就盡量不要熬夜。」
近年來,演藝圈頻繁傳出類似余苑綺的抗癌案例。事實上,演藝圈只是台灣的縮影。按照衛生福利部的統計,癌症(又稱惡性腫瘤)已經連續34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詳見表1)。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則統計,2015年保險死亡給付的理賠金中,因為癌症死亡付出的理賠金就超過373億元,占全部死亡理賠金的41.5%,也是第1名。
重大傷病醫療支出達1679億
5年內成長了17.7%
癌症致死率高,為了抗癌,醫療花費也跟著攀高,無法全靠健保和癌症險轉嫁風險。台灣癌症資訊全人關懷協會理事長謝瑞坤舉例,5年前,當時最貴的(癌症)自費藥物,每月頂多花費5萬、6萬元,只要病人有買幾個單位的癌症險,申請理賠後還能剩點零頭。可是,使用新一代的標靶藥物,每月動輒花費15萬∼20萬元,這是過去無法想像的數字,「光靠以前保的癌症險,絕對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