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8月急跌千點(以8月24日最低點7,203點計算,4個交易日台股下跌974點)的震撼教育後,市場上的恐慌指數大增,個股的波動率也大增,導致很多券商的權證避險部位受創、產生虧損。有些權證之前賣出的波動率太低,避險不易,於是券商就將(買賣)價差拉開。價差拉開的後果就是投資人對券商產生不信任,認為券商吃投資人豆腐,害投資人不能做極短線的買賣。到底券商拉開價差,算不算吃投資人豆腐?在此,小哥要來跟各位讀者分析。
權證發行檔數約1.5萬
但是逾半數成交量為零
一般券商在發行權證後,有積極造市的責任,現今市場上發行的權證有1萬4,844檔(截至9月17日)。而9月17日當天無成交量的檔數約有7,320檔,幾乎一半權證的成交量為零。因為大部分權證投資人的交易對象是券商,而非一般散戶,所以選擇一個造市好的交易商就來得特別重要。但是所謂造市好,得看幾個面向:
面向1》委買隱含波動率穩定
這點統一證券算是做得最好、最公道,但是它們為了堅持這個品質,在布單量上,跟價差比上,就會相對其他券商來得差一些。可是,小哥很肯定這種做法,因為它將交易成本很明確的反映在價差上。也就是讓投資人知道想買統一的權證,就得多付點檯面上的價差費用,但是檯面下的費用是不收的—投資人買了權證後,券商不會去調整委買隱含波動率。相對來說,這對投資人是種保障,小哥跟很多投資人聊過,大家對這種雖然明的會拉價差,但是暗的不會動手腳的券商表示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