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多數人也只是大概認識了「次級房貸」或「衍生性金融商品」,才第一次知道原來債務也能包裝成商品兜售。不過,較少人曉得,原來那些還不出來的卡債、汽車貸款,甚至是電話費帳單,都可能被債務人以較低的價格轉售給私人討債公司。這些「追債人」靠著催討積欠已久的債務獲利,而他們也可能將手上的債務再轉手給其他追債公司,就這樣,形成一個債務的生態鏈。
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本書以一對華爾街銀行家與銀行搶匪的搭檔為主線展開,人物背景正凸顯了追債行業游走於金融業光明與黑暗的兩面。曾進出監獄多次的銀行搶匪布蘭登便將債權市場跟毒品市場相提並論,在毒品市場中,人們會將幾磅的毒品分裝賣出,這些分裝的毒品會再被拆成更小份賣到街角。而這些討債人,就如同毒販一樣,透過一層層的拆分結構,獲取高額的利潤。
作者用近似小說的敘述手法,讓讀者能一窺催債產業的內幕、社會底層的生活,並反思整個債務系統的問題。執法人員或許能取締追債行為,但不夠安全、透明的債務資訊,和債務的買賣制度,或許也讓消費者和債權人雙方都負擔了更多的風險。或許讀者會覺得《追債人》的世界離自己很遙遠,但身處在消費者金融債務蓬勃發展的社會,或許也可以趁機多了解債務背後錯綜複雜的關係。
認清金融危機共通點,躲過下一次股災
或許是每一次的金融危機都是這麼令人「刻骨銘心」,因此也顯得特別「空前絕後」,但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歷史是會不斷重演的。兩位作者的野心不僅止於研究這100多年來發生的金融危機,而是一口氣將時間拉長至800年間。作者指出,從貨幣與金融市場發展以來,金融危機便是所有國家、銀行、企業、人民所面對的課題。因此,今年年中希臘人在銀行前大排長龍、爭相領鈔的畫面不是新聞,拿破崙時代歐洲就曾出現銀行擠兌和倒閉的危機;外債違約也不是這幾年歐債危機才發生的事,早在19世紀前西班牙就曾倒債過6次。
不過,即便金融危機不斷重演,但每次在危機發生、經濟逐漸復甦之際,人們總是會說服自己,「這次不一樣」。因此,政府又開始藉由舉債創造經濟榮景的假象,民間過熱的借貸風潮重新推高房價、股價,社會又進入過度樂觀的氛圍,直到下一次的泡沫破滅。藉由此書,作者透過大量的資料分析,用強而有力的數據呈現歷史上的金融危機事件,究竟有多少共通點,也直接推翻了「這次不一樣」的樂觀論點。
作為一般投資人,讀過此書後,不僅能更加認識金融危機事件的成因、認清全球景氣循環的必然性,也能在下次全球股市又陷入狂熱時保持清醒、不過度貪婪,才能成功躲過下一波股災。
自費醫療逐年增加?需要健康醫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