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證明方世文這條路走對了,從600坪的小菌種栽培廠,現在方世文不但可以量產各式菇類,養菇及生態農場擴展到5,000坪,員工從原本的6人,到現在突破110人的規模。
種菇這幾年來,方世文不是沒有經歷過挫折。方世文曾經幫一家保健食品公司種植靈芝,但沒想到選用養殖靈芝的木屑含有防腐劑,抑制靈芝生長,全部只好重來。這次失誤,讓方世文賠了100多萬元,對事業才剛起步的他而言,差點喘不過氣來。
這次教訓,讓方世文重新反省,現在,他用來栽培菇菌「太空包」的成分,都是採用有機天然的材料,連水都是用RO逆滲透水。正因為方世文的太空包是有機成分,他不須要像其他菇農般,得花錢請人回收太空包,還可以把太空包賣給其他肥料廠,把太空包變黃金。
方世文並和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保健學系助理教授梁志欽合作,要用玉米稈取代太空包中的木屑,以減少砍伐森林。梁志欽指出,目前這樣技術已經從實驗室到放大栽培的階段,不但可以讓菇類產量提升,而且量產後,成本比木屑便宜一半以上。
企業化經營 要讓台灣菇業邁向國際
光是科技養殖不夠,方世文認為還必須用「企業化」來經營菇場,這番頓悟,卻其實是來自於他自己的「慘痛」經驗。方世文緩緩地說,剛開始創業,員工連他只有6個人,他是「老闆兼夥計」,培養菇種外,還得開車到處送貨當小弟。
有天早上,方世文大清早7點就來工廠,一個作業員都沒有,他試用一下新的機台,沒想到右手掌虎口卻被機台的鐵針刺穿,方世文看著自己釘在機台上的手掌,卻無計可施,只能等作業員來,趕緊把鐵釘拆掉,送醫急救。現在,方世文右手掌上都有一個茶杯口大的傷疤。
這次意外事故,讓方世文整整一年沒辦法再當送貨小弟。方世文開始重新思考:他這樣事必躬親的經營,真的對嗎?因此,他開始組織分工,並且編寫一套SOP(標準作業化流程),把每個操作細項,做成文字和圖片解釋,讓員工能熟悉各種機器操作與生產作業,使蕈優更向企業化經營步上軌道。
種菇創造億元營收,工程師變神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