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銳普(6132)涉嫌假私募、真掏空的消息上了媒體頭版,大受矚目的原因有2個:一是主角之一銳普副總詹定邦,是投資人保護中心總經理詹彩虹的胞弟、證交所董事長吳乃仁的小舅子,讓才剛從勁永禿鷹案的泥沼中脫身的吳乃仁,又陷入另一齣股市肥皂劇,再次成為市場茶餘飯後的話題。
二是私募才剛視為取代現金增資行情、股價點石成金的新題材時,美夢馬上就被戳破。一時之間私募似乎變成毒藥,即使形象良好的公司要採行私募,都不太願意對外談論,與上半年鴻海集團透過私募認購英群(2341)等,被市場報以熱烈掌聲情況截然不同。
既然私募已經成為公司募集資金的管道,那麼究竟私募跟股價之間的關聯性是什麼?何種情況投資人應該避開?何時又可以擇優參與?這些疑問,投資人有必要釐清,才能正確解讀公司私募資金的利與弊。
名詞解釋:【私募】
公開募集是指在公開市場向不特定大眾募集資金;私募剛好相反,是指私底下針對特定人募集資金的行為,募集的形式包括股票或債券。證券交易法第43-6的1、2項,對特定人的資格有限制,同時規定特定人的總數不得超過35人。
私募管道讓雞蛋水餃股也能籌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