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頭市場,低本益比股是常態,甚至弱者恆弱;但在多頭市場,低本益比股是等待被挖掘的黃金。
今年3月底開始,台股擺脫2個多月的盤整,從6344的低點一路上攻至7476點,台股平均本益比也不斷攀高,一度突破20倍的大關。在這樣的情況下,卻還是有不少族群,像是工業電腦、印刷電路板(PCB)、安全監控等,本益比普遍在10倍以下,便宜的讓人難以置信。
這些族群並不是體質不佳,其中不乏高EPS、獲利穩健成長的好公司。只不過,也許產業比較沒有話題性,也許營運數字爆發性不夠大,而被投資大眾冷落。
過去常會有成長型基金經理人說,為拼績效,只好勇於追逐強勢股。但是今年狀況出現了改變,當強勢股該買的都買了,目標價開始反應明年的本益比時,向來低本益比的這些族群,更具備上漲的條件,成為資金準備布局的下一個重鎮。
如何知道一檔個股有被低估的可能?
德信投信基金經理人林公洽,是低本益比選股的奉行者。「我的持股裡面,一半會買市場的熱門股,畢竟投信基金比的是相對績效,熱門股不能缺。但是另一半,我會仔細研究,找出沒人注意的低本益比冷門股,耐心長抱,終會有大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