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資族總想不透:「明明政府一直喊打房,為什麼房價就是下不來?」這是因為在低利率的時代,買房置產已成了一種抵禦通貨膨脹的理財方式。以台灣過去3年,通貨膨脹約2%,而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約1.36%來看,如果只把錢放在銀行定存,等於你的錢逐年在縮水,因為領到的微薄利息,還無法支付物價上漲。
國人自住比率高達85%
支撐房價,下跌空間有限
再加上台灣的房屋自有率很高,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至民國101年底,台灣自有住宅的比率已達85.8%。因此,有房子的人也不希望房價下跌,讓帳面財富縮水;沒房子的人仍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買得起。在這樣的期望下,房價的下跌空間很有限。
在這樣的前提下,當你已經努力存到200萬元後,不管是透過兼差、投資基金或買股票,與其盼望房價有一天會崩盤,還不如認真出門看房子比較實際。
認真存到200萬元後,是否該把全部的資產變現,拿來買房子呢?千萬不要衝動。住商不動產企畫研究室主任徐佳馨表示,如果把200萬元全部投入房地產,雖然自備款提高、可買的房屋總價高,選擇性也較多元,但這等於是手邊可運用的資金歸零,接下來開始繳交房貸後,手頭上可運用的資金少,無法透過其他的理財管道來增加存錢效益,而房價又不保證增值,豈不是「窮得只剩下房子」?
徐佳馨建議,如果手上有200萬元,最好拿100萬∼150萬元當頭期款,保留50萬∼100萬元的資金繼續投入其他較高投資收益的市場,例如股市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