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教職的謝士英,今年57歲了,對於不上班之後的所得來源,他一點也不煩惱。
曾經,謝士英也跟大多數上班族一樣,苦惱著如果只能靠體力賺錢,萬一老了,不能上班賺錢了,該怎麼辦?工作存的錢,真的夠用嗎?改變人生的機緣,就因為這個疑慮而開展。
為打造不靠體力賺錢的被動收入,謝士英從十餘年前就成為《Smart智富》月刊的忠實訂戶,當時他從雜誌推薦的幾檔高殖利率個股,例如裕隆、台塑、中鋼等,挑選低價時買進、並且長期持有不賣出,累積十餘年下來,至今每年可領100多萬元的現金股息,等於每個月加薪10萬元。目前他手中持股累積市值逾2,300萬元,而這筆財富,竟是靠500萬元本金,以時間複利魔法滾出來的,「長期持有就不要看股價,只有股利才是真的。」謝士英說。
回憶2001年時,當時科技泡沫破滅,全球股市均重挫,他才剛剛開始學習投資股票不久,在此之前,他也「投資」,不過不是自己動手,而是將錢交給已經退休的爸爸拿去「炒」股。
原以為老人家專心炒股,多少也能賺一點,沒想到忙進忙出多年,卻沒什麼賺賠,當時謝士英直覺:一般人做股票只是在浪費時間,根本很難賺錢。直到看了一篇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報導,他對股票投資的印象大為改觀,也從此改變他的人生,「原來存到好股票,錢會不斷長大,生活也可以好好過。」
接著,謝士英花1年時間,研讀巴菲特投資相關的書,甚至花錢去上「巴菲特班」,學習如何效法巴菲特投資股票。「看到最後,發現巴菲特投資原則最關鍵的只有兩個:一是先挑好公司,再來就是等好價錢。」他說。
在台股裡要挑好股,用巴菲特選股原則可以選出不少「好公司」,但謝士英只挑他耳熟能詳的大公司做為養股標的,包括台塑(1301)、裕隆(2201)、中鋼(2002)、統一(1216)等共4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