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的股價終於在今年2月衝上百元,這是睽違了一年多的新高。
股價是最快反映一家公司投資價值的指標,金融海嘯後,無論是台積電、廣達,股價都創新高,鴻海終於也在主要客戶蘋果推出「新iPad」和緊接而來的「iPhone5」等題材帶動下,股價重新站回百元。
瑞銀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謝宗文認為,郭台銘保證的年營收15%成長絕對不是問題,今年鴻海的成長將比去年好。主要原因有2:首先為蘋果訂單加持,去年蘋果的iPad與iPhone已經占鴻海營收39%,使蘋果成為鴻海的最大客戶。
根據巴克萊資本證券指出,iPad整體出貨量今年將成長26%,iPhone成長率為60%,鴻海吃下全部iPad組裝訂單、9成iPhone訂單,成為主要成長動力。
不只今年,外資分析師認為,3年內郭董都可以維持年成長15%承諾不跳票。
巴克萊分析師楊應超出具報告認為,除了蘋果外,非蘋果陣營產品陸續推出,包含LCD TV,以及新世代Xbox 720和PS 4遊戲機等組裝訂單都會落在鴻海,巴克萊因此調高鴻海的合理本益比,由去年的10倍上升到11倍,目標價為125元。
第2理由則為鴻海去年一年調整營運基地已經完成,謝宗文指出,去年鴻海一方面遷廠,一方面又得準時交貨,廠區交叉生產調配產能,降低生產效率,而今年調整完畢後,鴻海成本有機會下降。另一方面,過去兩年,生產手機的富士康虧損拖累鴻海的狀況也將改善,香港富士康今年有機會轉虧為盈,不再成為鴻海的包袱。
蘋果訂單帶來近4成營收
恐過度集中形成雙面刃
未來3年,因為掌握現在最火紅的蘋果訂單,謝宗文認為,鴻海對蘋果仍有相當程度的議價能力,蘋果訂單毛利約5%∼6%,脫離筆電保3%、保4%的窘境。
但是蘋果也非省油的燈,過去兩年頻頻培養和碩,希望可以分散組裝風險。不過謝宗文認為尚不足為慮,他指出,蘋果的組裝難度較一般筆電、平板電腦高出許多,必須在狹小的空間準確地組裝所有的零件,剛開始組裝者會有良率問題,通常都是賠錢接單。
然而時間拉長,蘋果終有一天會找到第2家組裝廠,到時鴻海的議價能力勢必降低。更重要的是,到了去年第4季鴻海有39%的營收來自蘋果,眼下是獲利重要來源,長期來看,卻造成客戶過度集中的風險,一刀兩刃。
巴克萊資本證券就在長達101頁的研究報告指出,客戶集中、接班人計畫是鴻海未來營運的兩大風險。這顆甜蘋果有朝一日也可能是造成鴻海營運風險的毒蘋果。
成長想像空間不足壓抑股價
郭董急尋下一波成長明星
觀察鴻海股價,還原權值後,自2008年以來,最高點僅及海嘯前約8成的價格,但競爭對手如廣達、客戶如蘋果,其股價都已創新高,鴻海的股價維持顯得很吃力,主因就是成長性想像空間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