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11年可說是鴻海成長黃金12年,營收由973億元成長到2兆7,000億元,成長26.7倍,一路從PC、網通、遊戲機到切入手機、平板電腦組裝業務,甚至一度還打算搶進NB。但是當利潤由硬體轉向軟體時,代工的利潤最好也只能「維持」,最壞還會「下滑」。如果鴻海股價要重返榮耀,則必須視它能否找到下一波成長的明星。
去年股東會,郭台銘指出鴻海有5大主軸:1.不放棄製造業,並且打造出一條龍模式維持優勢,2.持續眼球計畫,往上游整合光學鏡頭、觸控和下一代顯示技術,3.雲端產業,4.進軍能源,5.開始智能電網計畫。
策略1》穩住代工地位
打造機器人大軍降低人力成本
郭台銘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發下豪語:科技代工不會消失,股東會上也說,「硬體不是從田裡種出來的,也不是軟體寫出來、不是由網路創造,而是得靠精密代工。」強調鴻海做的精密代工,不是一般人能做。
現實是,終端產品價格漲不動,但是中國人工成本每年成長15%,鴻海已經在中國雇用100萬人力,是全球第2大雇主,為了降低人力成本,機器人大軍成為他最好選擇。去年9月,鴻海在台中成立賜福科技,做的就是自動化機器人最重要的心臟:伺服馬達和控制系統,並找來工研院機械所中區組長張燦輝擔任總經理,打造他的機器人大夢。
郭台銘今年1月宣布,在台中投入33億美元打造自動化生產。合作廠商之一的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相當看好此合作案,理由就是鴻海過去在模具打下的厚實基礎,其他人難以突破。卓永財分析,鴻海做自動化起碼有10年,重要的自動化設備都自己做,不和外面買,就是在保持這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他指出,機械人需要一步步打下基礎才能跨入,意指別的代工業者想直接跨入機器人製造非常困難。
鴻海早在2005年在土城打造過一座機器人示範工廠,一片漆黑的廠房裡,僅聽得到機器運作的聲音,生產全球市占率超過75%的PC用連接器,人員僅用了5個人,工作就是在機器出錯時進入調整。
不過自動化的挑戰在於成本和效益間的平衡,土城的示範廠就花掉3億新台幣,如果要打造100萬機器人大軍,金額更是巨大,以代工微利支撐投資是否划算?是內部考量的重點。
一位ODM(設計製造)廠採購認為,唯一符合量大、樣式簡單等適合自動化生產條件的,就是蘋果公司的產品,所以iPhone第一代到第四代自動化的程度確實提高,但是在某些生產流程裡,面對少量多樣產品,自動化不見得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