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淨值大於市價時,稱為折價,也就是說你買這檔ETF是用低於淨值的打折價買的。假使1檔ETF的當日淨值為50元,但市場成交價卻只有49元時,就是折價。相反的,當淨值小於市價,則稱為溢價,也就是說你用了超出這檔ETF本身應有的價值買它。同樣以ETF當日淨值為50元來說,若是市場成交價為51元,這就代表這檔ETF處於溢價。
因為每檔ETF的價格高低不同,直接比較折溢價金額並不公允,無法看出真正折溢價的程度,因此通常都是以「折價率」或是「溢價率」,也就是價差與淨值的差距比率來觀察折溢價的程度(詳見圖3)。以前述例子為例,折價率和溢價率分別是-2%和2%。
多數時候微幅的折溢價,例如在1%之內,投資人都不用太過擔心,因為一般來說,當淨值和市價出現落差時,投信公司和證券商就能透過初級與次級市場進行低買高賣的套利,使淨值和市價貼近。
但是當1檔ETF出現高溢價時,投資人就應該小心,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還買進,因為高溢價代表背後目前ETF的套利功能不佳,可能市場上的交易籌碼不足,且市場上的投資人正在一窩蜂追買這檔ETF,願意付出遠高於這檔ETF淨值的金額購買,若也跟風搶在此時買進,不僅代表你買貴了,還有可能買在高點上,等到市場恢復冷靜,後續就算淨值增加,市價也不見得能夠再回到最初高溢價時的水準(查詢ETF即時折溢價的方式,詳見圖解教學➊)。
高溢價最有名的例子,就是2020年的元大S&P石油(00642U)及元大S&P原油正2(已下市)(詳見圖4)。當時由於疫情的關係,原油價格暴跌,這2檔ETF的淨值也直落,但是許多投資人卻反而抱持著「反向思考」認為這是逢低買進的機會,希望能夠搶反彈,造成元大S&P石油出現50%以上的溢價,元大S&P原油正2更是出現300%以上的溢價,等於花400元去買只有價值100元的東西,絕對是當了冤大頭。
近年來有些ETF初上市時,由於宣傳成功、市場熱度高,吸引投資人搶買,也因此常常會出現在上市初期出現溢價問題,例如富邦越南(00885)、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都在上市初期出現明顯溢價(詳見圖5)。其實就算看好後市,投資人大可不必在上市初期高溢價時期就急著買,可以等到市場熱度降溫,淨值與市價貼近後再進場也不遲。
警訊3》資產規模過小,有清算下市風險
投資人不宜買進資產規模過小的ETF,尤其是有長期投資計畫的人,無論是想要累積財富或是要長期領息的投資人。ETF規模為什麼重要?這是因為一旦ETF的資產規模過小的話,將會面臨被「清算下市」的風險,屆時投資人不是要先贖回資產,就是只能等待清算,領回ETF剩餘資產換算後的金額,無論如何,都必須要轉換標的才能重啟投資計畫。
目前ETF的下市條件,依照不同類型的ETF有不同的門檻,股票ETF與債券ETF的清算下市條件都是依照規模,股票ETF的清算下市門檻是近30個交易日,平均規模小於1億元;債券ETF則是規模小於2億元;至於期貨ETF,例如槓桿、正向,或是連結商品、指數、貨幣的ETF則是平均淨值累積跌幅較上市時達90%,或是規模小於5,000萬元,就達到清算門檻(詳見表2)。
投資人買進ETF之前,務必先了解其規模和淨值表現,若是1檔ETF的規模或淨值表現已接近清算門檻,建議投資人最好以其他相似的ETF作為替代選項,避免遇到ETF要下市清算的麻煩事(查詢ETF規模的方式,詳見圖解教學➋)。(本文摘自Chapter1)

小檔案_《Smart智富》「真.投資研究室」
由《Smart智富》月刊總編輯峰哥和一群對投資實戰有研究狂熱的記者、編輯、資深主筆與外部專業顧問組成,秉持「真誠」、「真實」、「真確」的研究態度,以圖解、易懂的編輯技術為工具,力求為讀者提供容易上手的多元化投資學習工具。
《Smart智富》為商周集團旗下成員,成立於1998年,致力提供讀者專業與全面的投資及財富管理知識,掌握國際最新脈動,開創投資視野。旗下並經營Smart自學網與商周財富網,提供讀者「數位線上學習與知識傳播平台」,與各產業菁英講師攜手,幫助讀者零距離、零時差,全方位學習成長。
博客來購買連結
延伸閱讀:
▶「定期定額」布局ETF,持續投入、紀律執行,平均每年能有超過定存4~5倍的獲利!
▶影片》高股息ETF想趁回檔加碼,該怎評估價位?用殖利率算算看-Smart智富ETF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