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商常短線進出,散戶跟單容易套牢
要記住,跟隨法人進出作為投資參考依據,還是有一定的風險。比如法人之中自營商的進出向來偏短線,當標的物屬於中小型公司,出現成交量忽然暴增上漲、且是由自營商大幅買超所致,投資人若於次日追價,套在高檔的機會很大,應該要避免。
以敦泰(3545)為例,2017 年2 月8 日自營商單日買超300 多張,當日收盤價為36.3 元;此後連續幾個交易日,自營商也都有小買數十張,但同期間外資與投信都以賣超為主。到了2 月15 日,自營商擴大買超張數至600 多張,2 月16 日及17 日則分別買超上千張,成交量擴大到10 日均量以上,可以注意到融資也隨之增加,外資與投信則轉為小買,股價漲至將近40 元。
2 月18 日,敦泰股價最高漲至42.8 元,與2 月8 日相比,漲幅約有18%,可注意到自營商在連續8 個交易日買超後,在這天已轉為賣超。然而3 日後股價最高漲至45.3 元就不再續漲。
接著到3 月下旬之前,敦泰的股價多盤旋在42 元上下,這段時間三大法人都沒有明顯的買賣超趨勢,沒多久股價就跌破40 元。若當初散戶看到自營商連續買進後,於43元以上跟進,且沒有在最高點賣出,結果就是套牢(詳見圖1)。
另外,如果中小型股買超來源是外資,然而進出券商為本土券商,那麼也要留意,屬「假外資」的可能性很大;若是主力進出呈現賣超,且股價位於相對高的位置,這就有透過假外資買超掩護出貨的可能。
新上市櫃股票大漲,可能有造市者介入
台股進入法人主導的階段,加上目前上市公司將近900 家、上櫃加興櫃突破1,000 家(上櫃740 家、興櫃266 家,截至2017 年5 月31 日)。以上市大盤日成交量徘徊在新台幣1,000 億元水準,上櫃日成交量也只有190 億元,平均1 家公司成交量分不到1 億元,意味著有許多公司被打入冷凍櫃。因此,衍生出一種「生意型態」出現,就是由熟悉資本市場人士成立企管顧問公司,為這些上市櫃公司當「造市者」(market maker)來吸引市場注意;很有意思的是,這個營運模式收取的費用,是以簽約期間抽取公司市值增加部分的一定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