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若有A、B二人同時在奇偶(3356)股價112元時投資50萬元的本金,A 投資人一直持有、沒交易;B投資人於160元∼ 190元之間分批賣出,收回了本金並留下部分獲利參與未來除權息。以奇偶在2015年6月,股價回落到約93元,且未來產業景氣不明,股價還可能有下探空間,此時若要出清,誰能果斷執行?若要A投資人出清,就是忍痛賠錢;對於B投資人而言,則只是少賺而已。
控制配息金額,合法避開健保補充費
在二代健保政策下,每一筆現金股利加股票股利,加上可扣抵稅額(政府收走的稅額居然也要加收保費,詳見註1、註2)的總金額超過新台幣5,000元時(即「股利總額」,詳見註3),就必須多扣2% 的二代健保補充費(讓我們對長期投資領息的股民表示敬意)。
在我獲利領息策略的操作下,意外地發現,若是將獲利領息個股的持股部位,控制在每筆股利3,500元∼ 4,000元間,以持有標的可扣抵稅率約在10% ∼ 20%之間計算,股利總額約可落在3,850元(3,500×1.1)∼ 4,800元(4,000×1.2)之間;當標的數量達100檔,每年仍可領35萬元∼ 40萬元的現金股息,且不用被課徵二代健保補充費。
在這個政府不思治本,只想以治標蒙混過去的時代,二代健保補充費不知何時會被調升,這也不失為一個降低費用支出的合法方式。
註1:可扣抵稅額
原則上,企業每年會向政府繳交營業所得稅,再依繳稅之後的獲利金額為基礎,計算股利配發金額。為免重複課稅,政府實施兩稅合一制度,當投資人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政府會先退還企業的已繳稅金,即為「可扣抵稅額」,最後政府再根據個人稅率課稅。然而,自2015年起(2016年度申報),實施「可扣抵稅額減半」新制,原本可全數扣抵的稅額只能折半扣抵。
註2:可扣抵稅率
例如A 企業的可扣抵稅率為20%,每股配發3 元,則購買1 張A 企業股票的股利淨額為3,000元,可扣抵稅額即為3,000元×20%=600元,減半後為300元。可扣抵稅率的查詢,投資人可參閱各企業財報附註的「兩稅合一」項目。
註3:股利總額
投資人實領股利為「股利淨額」,但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的股利收入時,需連同可扣抵稅額一起申報,即「股利總額」。股利總額=股利淨額+可扣抵稅額=股利淨額×(1+可扣抵稅率)
星風雪語(星大)
恩汎理財投資團隊創辦人,網友暱稱為「星大」。曾服務於金融業,大學就讀實踐大學會計系、為蘇格蘭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學(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資訊管理碩士。金融海嘯時曾大賠8成,而後逐步調整操作策略,造就了現在的零成本存股法。
不同於傳統存股,他認為百年好公司難覓,長期只買不賣,恐讓本金曝險。除了精研基本面,鎖定有配息能力的好公司,亦搭配低買高賣,以逐步取回本金與部分價差獲利,最後留下零成本獲利部位長期存股。2011年到2014年,每年價差獲利逾百萬元,零成本部位貢獻股息亦年年成長,2014年股息收入逾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