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50和大盤有高度連動性,我們就用歷史數據來檢視,18%的年化報酬率是否真有可能?先來看看過去20年投資台灣加權指數和定存的差別吧!假設1991年時已有投資指數的工具,A先生從1991年5月起,投入一筆錢在台灣加權指數,並將股息再投資;B先生也在1991年5月投入一筆錢,連續每年做台銀的1年期定存,那麼20年下來,請問兩個人累計的報酬率差距多少?
1.20%
2.100%
3.200%
4.400%
答案是1,你猜對了嗎?而且定存的成長還勝過台股指數投資,定存成長到240%,指數投資成長到222%(詳見圖2)。為什麼定存比較高?因為1991年到2001年時,1年期存款利率高達5%∼9.5%;但2002年後存款利率就一路從3%以上,降至不到1.5%,也讓愈來愈多人不願意把定存當成主要理財工具。
投資台灣加權指數,經過20年成長到222%,換句話說,累計報酬率僅有122%,年化報酬率4%(已還原權息),並不如理論中那麼理想。因此所謂18%的年化報酬率,應該是特別針對金融海嘯低點起,近5、6年的多頭期間來計算。
我們再來估計金融海嘯後到現在,投資指數到底能獲得多少報酬?即使判斷能力高人一等,沒有在崩跌中受傷,並在金融海嘯中大舉買進後長期持有,一般人也很難全部買在最低點。假設某個高手分批買進,平均成本在5,000點,最後統統賣在8,000點,累計的報酬率也才60%;就算把股息全部再投入複利計算,樂觀點估80%報酬率好了,5年的年化報酬率大約只有12%。
規畫投資報酬率,需回歸現實
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有18%的年化報酬率?你必須要夠厲害,能熟練地運用技術指標高出低進,在震盪中賺取額外利潤,才能達成目標。但是,這幾年其實沒有出現像2000年、2003年、2008年這類凶猛的跌勢,那時如果套用同樣的低買高賣邏輯,很可能得一再停損或是住套房;在2009年時,要是漲多就賣,又怎麼可能完整擁抱當年的回升大行情?一般人想靠簡單的技術指標提升獲利,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而且若是採取幾年內分批買進,不論是定期定量或定期定額,後期買進的部位因為缺乏時間累積複利,同時大盤一直在高檔盤整,結果必然拖累整體報酬率。只考慮金融海嘯低點時買進部位的話,18%的高報酬聽起來才比較合理。總而言之,「指數投資年化投資報酬率18%」這個說法要成立,必須建立在以下3個前提:
1.報酬率是從近年低點起算,而非長期歷史報酬。
2.是指低檔所買進部位的年化報酬率,而非定期定額的報酬率。
3.需要額外靠短線高出低進以提升整體報酬率,但遇到大漲大跌就容易錯失行情、停損不斷、甚至住套房。
還有一個要思考的點,依照指數近年的高低位置進出,真能在長期創造豐厚獲利嗎?30年前,台股指數只有3位數,若當時有人採取650點買、950點賣的策略,賣出後想等待指數再跌回去,結果就會錯失後面10倍數的行情。如果你是著眼長期的投資人,那麼採取在歷史高檔(例如當台灣50超過70元時)全數出脫的策略前,要先問自己:「未來幾十年的高點,就在這裡了嗎?」
雖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但要追求複利時,規畫報酬率應該實際一點。因為在真實世界中,並沒有報酬率高又穩定的理財工具存在;進場之後,報酬率會忽高忽低;如果操作不慎,別說18%,是否能保持正報酬都是問號。
如果只把報酬率當作目標就算了,要是將數年內可能需要動用的資金,例如出國念書或買房資金拿來投資,然後期望幾年後獲得高額的複利報酬,那麼很可能會事與願違,甚至影響到自己的人生規畫。
小檔案_麥克風
麥克風(本名陳彥文)
1982年生,畢業於台大政治系,現為電子業專案經理。投資經歷15年,大學時期踏入股市,學生時代熱衷於嘗試各種投資方法,資產也大起大落;進入職場後,為了克服爆肝工作、研究時間不足的困境,自己歸納出一套「低檔價值選股、高檔順勢操作」的懶人投資法,並長期在網路上分享心得,每年篩選出一些體質好、股價便宜的包租股,供網友事後驗證,績效大幅超越同期間的大盤。
近年資產穩定增長,年化報酬率達16%。相信投資就像減肥,不需要追求效果不明的祕方,只要遵守簡單的原則且耐心堅持,市場自然會給你回報。
部落格:市場求生手冊(stasistw.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