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話時,總有一些不經意脫口而出的慣用語,譬如「對啊」、「然後……」、「那……」,這類用詞其實沒有確切的意義,但是適當地使用,可以幫助說話的人緩和思緒,或是提醒別人「注意聽喔!我現在要講話了」,類似功能的用語還有「事實上」、「說真的」、「比如說」、「那」、「我認為」……等。只要別出現太頻繁,也不太會造成不好的感受。
粗話當發語詞,是親切還是不敬?
不過,有些人常常會忽略,某些慣用語,也許是個人的特色,但是說出來,其實是會讓自己的形象扣分,比如說粗話、鄙視的話。
很受青少年歡迎的作家九把刀(現在更是億萬票房的電影導演),二○一○年底到一所高中演講,分享他的成長經歷,演講過程中不時穿插著「靠」、「幹」這些字眼。演講完畢,校長接過麥克風,也模仿九把刀說,「幹,你怎麼講得那麼好啊!」根據新聞描述,在場學生聽到校長這麼說,全場報以熱烈掌聲。
這則新聞轟動一時,但也引發「校長當眾爆粗口」的輿論批評,儘管校長解釋,在當下的情境,只是引用了九把刀的慣用語,也相信學生都懂得分辨校長不是在故意罵髒話。只不過,新聞爆發後兩天,校長還是為此事道了歉。
前行政院長吳敦義在二○一一年與農民團體會面協商,事後也被爆料,在過程中曾低聲說了五次「媽的」。後來吳敦義出面開記者會,解釋自己是地方選舉出身,以後也會小心不要把這些「鄉土的發語詞」帶到談話裡。
沒有惡意的粗話,常被視為一種表示親切、具有草根味道的用詞,票房高達新台幣五億元的暴紅國片《海角七號》,電影裡的對白也出現很多句台灣社會的粗話,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要提醒大家,對於很熟的朋友,粗話偶爾講來說說笑笑,也許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別忘了,粗話在字面上,仍然是一種不敬的言詞。當「出口成髒」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不小心在交際場合說溜了嘴,多數人還是會在心裡烙下「這個人講話真不文雅」的印象。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是九把刀,我們的生活也不是在拍電影,仔細想想,如果你的朋友一天到晚跟你講粗話,你會敢把他帶到正式場合認識新的合作夥伴嗎?一般人應該會擔心這種人端不上檯面,不敢冒這種風險,建議還是把這個習慣改掉為妙。
反覆問「你懂嗎?」愈讓人心生反感
另外一種容易被討厭的慣用語,非以下這幾句莫屬了:「你懂我意思嗎?」
「我這樣講,你聽懂嗎?」
「我這樣講,有沒有聽懂?」
「聽得懂我在說什麼嗎?」
講話講到一個段落,就來上一句這類「結尾語助詞」,相信不少人都有聽過,而且多半會在腦海裡浮出問號和驚嘆號,「為什麼認為我聽不懂?我理解力很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