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的時候開始半工半讀,晚上喜歡到嘉義的文化夜市裡看叫賣表演,其中最有趣味的就是賣藥。賣藥的郎中,剛開始一定會請兩個歌舞女郎來表演,等觀眾慢慢聚集起來,一直跳到歌舞女郎身上脫到只剩下三點式泳衣(當時民風還很純樸,跳到這種程度算是很了不起了),表演就會暫停,郎中會說,「等一下再繼續。」然後開始賣藥。而那些明明名不見經傳的藥,郎中就是有辦法講得活靈活現,圍觀的觀眾也總是會掏腰包。
賣藥賣了一段時間,當大家都在引頸期待歌舞女郎再度出場的時候,通常結局就是以「時間太晚了,明天請早!」「有警察來了!」作為藉口,舞也不跳了,大家只能眼巴巴看著荷包飽飽的賣藥郎中,和兩位美麗的歌舞女郎收攤走人。
當時大概是一九六七年(民國五十六年)左右,現在中南部的夜市裡其實也看得到,夜市老闆在叫賣商品時,都會舉辦「有獎徵答」,不管答案對錯,只要舉手回答就能拿到禮物。或者是老闆在跟圍觀群眾講解的時候,注意到某個人臉上洋溢著很愉悅的表情,老闆就會特別看著這個人,或是當眾送他小禮物,「這個少年家,來來來,我看你好像很有興趣,這東西先送你。」旁邊的人還會覺得,怎麼不送我只送他,製造了現場觀眾微妙的對立關係;旁邊的人也因為想拿到禮物,情緒也更加投入。
為什麼夜市這麼多攤,偏偏有些攤位人氣很旺,有些卻生意冷清?同樣一件東西,在這一家無人聞問,在別家就能賣得出去?
有句話說,「有人潮就有錢潮」,想賣掉東西,第一件重要的事情,當然就是吸引客人的目光,想辦法聚集人潮。偷抓雞也要一把米,有捨才有得,不管是賣藥郎中找歌舞女郎表演,或是攤販老闆邊叫賣邊送禮,都是一樣的道理,就是抓住人性的弱點。
我退伍之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東元電機當業務員,當時東元在家電界還是小廠牌,電器行主要都是賣國際、新力、聲寶等大廠牌的產品,我的職務就是幫公司開拓通路,找電器行當我們的經銷商。
其實我完全不懂電冰箱、冷氣機、洗衣機,因為家裡買不起,相關資訊都要從頭學。剛開始雖然有公司前輩帶著我拜訪幾家老客戶,但是新客戶就得靠我自己開發,等於從零開始。
從以前看到的夜市叫賣手法,突然給我一個靈感,想要找到顧客,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辦法「拉近距離、建立感情」,而且隨著經驗愈來愈多,我發現,能把握跟客戶拉近距離的時間,只有剛進門後的前五分鐘!這五分鐘是跟客戶見面的第一印象,至少不能讓他討厭你。
察言觀色、投其所好,不怕沒話聊
在這五分鐘裡面,最害怕冷場。我們講「寒暄」,字面上分別指冬季與夏季,意思就是聊天氣的招呼話,人跟人不知道要聊什麼的時候,通常都會簡單的寒暄。但是當你想跟客戶做生意,就不能那麼簡單打發了;初次拜訪時講完「今天太陽好大」,或是「下午可能會下大雨」之後,難道沒有別的話題可聊嗎?我一點也不煩惱這種問題,很簡單,只要記住兩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