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東元電機擔任業務員,任務是推銷電視、冷氣、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需要經常拜訪與開拓新客戶;拜訪之前,我習慣盡可能先跟同業打聽老闆的背景。
有次在嘉義拜訪一家電器行老闆,我事前知道他是一位更生人(編按:指受刑人服刑期滿後重返社會);見面聊了一會兒,發現他還真有一股濃濃的江湖味。進入價錢談判的階段時,我認定他絕對不喜歡拖泥帶水,於是很阿莎力給了兩口價;果然,他只殺了一次價,就接近我的底價,這筆生意很乾脆地就成交了,而且賓主盡歡成為好朋友,以後就一口價從不囉嗦。
除了拜訪客戶外,還有同業之間的交流應酬、或應親友之邀參加聚會,免不了會碰上「初次見面」的陌生人。跟初次會面的對象交談之前,要在短時間之內博得對方的好感,就算不能投其所好,也別踩到人家的地雷,每個人都有他的過去,心底有最脆弱的一環,一旦說錯話,不小心一句話刺傷他,往後的關係就難以彌補了。第一印象是很難改變的,想要扭轉彼此的關係,大概要花千百倍的力量,甚至是這輩子都很難挽回。
如果是參加一般聚會,先別急於表現,可以先靜下來聽聽大家的談話,了解在場成員的背景,避免說錯話得罪人。二○一○年時,新聞頭版鬧出「恐龍法官」輕判罪犯的風波,不免成為聚會上被熱烈討論的話題;有次我就在某個場合中,聽到一個人劈哩啪啦大罵,罵得好像沒有一個司法官員是好人;殊不知,現場就坐著一位檢察官。
在另一場聚會上,則是有人高談闊論「超過四十五歲沒結婚一定有問題,不是生理有問題,就是心理有問題。」我實在為他捏了把冷汗,在場如果有符合這項條件的人,想必都被他得罪光了。
台灣俗語說,「一句話三角六尖,尖尖傷人」,因為口不擇言或是過度的熱心,反而傷害第一印象。初次見面,如果沒辦法打探對方的「底細」,那就盡量別主動講到以下這些話,一不小心,很可能從此被討厭,成了對方無期限的拒絕往來戶。
「你薪水多少?」
劈頭就問人家,一個月賺多少錢?年終獎金領多少?今年有沒有加薪?表面上看起來是關心,但是,如果對方剛剛被資遣;或薪水比同輩低了很多;因為考績不佳而領到很低的年終獎金;連續八年都沒有調過薪……對於以上這些問題,肯定是又尷尬又自卑;表面上大概會敷衍敷衍你,心裡的OS卻是「白目」、「關你什麼事」,然後默默將你歸類到拒絕來往的黑名單。
台灣人大部分都不太喜歡被碰觸隱私,收入問題就是其中一項大忌,有些人甚至連親密的家人好友都不願意透露,憑什麼要告訴你這個剛認識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