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宇提到一個最近的案例,證明這些喜好也會因時事隨時生變。美國知名藝術家傑斯伯‧瓊斯 (註3),他的名作就是畫著一張正正方方美國國旗的油畫,台灣藏家對他不算熱衷。但是自從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白宮裡掛上他這系列的畫之後,這位藝術家的市場突然熱絡起來,追尋他作品的人又變多了。
因此,買畫的人,如果是追求增值,理論上「跟隨最大多數的人的喜好」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大原則。
眾人追逐,讓藝術變成高價炫耀品
提到當代攝影藝術的時候,一定會提到辛蒂‧雪曼 (註4),你去翻任何一本講當代攝影的書,一定會提到她的攝影作品,她是不斷把自己扮成歷史或文學作品中不同的女人樣貌,然後拍照。有時候扮成童話主角,有時候扮特定階級,有時候扮家庭主婦,有時候扮電影明星。
東方人看她的照片,可能會覺得醜醜的,易容得不是那麼好,鼻子怪怪的、臉頰腫得很假;我們不知道她扮家庭主婦使用吸塵器是代表什麼,不知道那可能是美國雜誌內的重要促銷廣告。當代藝術裡面的訊息愈複雜,隔閡就會愈多;不像是日本攝影大師杉本博司 (註5)拍佛像,可以讓東方收藏家容易投入。況且,辛蒂‧雪曼是一個非常女性主義、講究女權的藝術家,我懷疑,男收藏家們可能不會那麼追捧她要傳達的訊息。然而當她的作品變成某種程度的經典,那麼一位講究收藏系統、有學術企圖心的嚴肅收藏家,就會拋開個人喜好,追求收藏的完整有序。
有一個印尼收藏家很喜歡張曉剛的作品,他在九○年代末期陸續買了四到五張掛在家裡。但是他媽媽不能認同家裡掛著這麼多冷漠蒼白的大臉,這批張曉剛就被母親大人取下來丟到倉庫去。一直到二○○六年,張曉剛在紐約蘇富比拍出了九十七萬美金,在當時是天價;他媽媽想起家裡倉庫好像有類似的東西,於是毫不猶豫地拿出最大的一張,掛在客廳牆上。這時候,這位媽媽已經把她的喜好丟到一邊去,因為張曉剛變成了可炫耀的奢侈品。另外,像陳冠宇熱愛的電影《鋼鐵人》一開頭,男主角在床上醒來的時候,美麗女助理就進門問他,「倫敦問你要不要買那張Jackson Pollock?」傑克森‧波拉克是美國著名的大師,作品要上千萬美金。結果睡眼惺忪的男主角回答:「我需要,趕快買下來放到倉庫去。」堂堂鋼鐵人大軍火商,怎麼可以沒有收藏波拉克的畫? 這些都是把藝術品當做可炫耀的財富,用來襯托身分地位。這時也可以拋開個人喜好了。
從喜歡的作品挑出可投資標的
陳冠宇提醒: 大家都已耳熟能詳的熱門作品,價格已經上漲到一個程度。如果要投資,則要看未來價值,現在的熱門,並不見得是未來的熱門!真正有眼光有遠見的人,能夠試著晀望三年後、五年後、十年後的市場喜好,才有辦法提早進場買到便宜貨,這跟所有投資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