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教授,有著相同嚴謹的學術背景,但在面對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時,仍舊有不一樣的實戰策略!本期〈封面故事〉採訪了3位知名教授: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陳彥行,以及南臺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專任助理教授朱岳中,他們如何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在投資ETF上,並繳出漂亮的成績單?請見下文報導。
投資「指數」,已經是全球趨勢,ETF(Exchange Traded Fund,中文全名為「指數股票型基金」)在全世界發展了將近32年,台灣雖然晚了10年,但近年來發展迅速,截至2024年9月,台灣掛牌的ETF檔數已經來到267檔,基金規模合計超過6兆元(詳見圖1),近10年來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超過40%!
2003年,台灣第1檔ETF——元大台灣50(0050)問世,「一枝獨秀」維持了3年,直到2006年才有新的ETF掛牌,檔數、基金規模都增加得很緩慢。走了15年後,2017年ETF的檔數才正式突破3位數,基金規模約為3,487億元。
投資台股ETF的資產規模
約占整體台灣掛牌ETF 4成
隨著ETF檔數愈來愈多,投信勢必得在產品上做出區隔,使得ETF的種類愈來愈複雜。
從投資標的來看,可以分成股票ETF、債券ETF;又或者,從反映指數報酬率的方式,可以分成原型ETF、槓桿型ETF、反向型ETF;還可以再從投資區域來區分,有聚焦台灣市場的ETF,也有囊括海外市場的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