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6%!如果你可以長期投資,假設25歲開始存到65歲,投資40年,每個月只要存5,000元,你就可以存到1,000萬元!」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陳彥行說,這個概念其實就是股神巴菲特(WarrenBuffett)所說的「雪球效應」。
想要把雪球滾大,有2個重要的因素:「夠長的坡道」及「夠濕的雪」。夠長的坡道代表時間,因為時間可以替投資人帶來複利效果;夠濕的雪,則代表適當的投資工具或可以說是投資報酬率。
陳彥行知道,愈早開始投資、複利效果愈好,所以在2005年就讀博士班時,他就試著投資,但卻投什麼、賠什麼。「那時我對財務還不熟悉,有朋友是證券分析師,他推薦我買1檔股票,說短期應有不錯的獲利,但我身上沒這麼多錢,就跟他商量各出一半,然後拿了10萬元託他買進,結果,買完隔天就開始跌!」陳彥行說,累計跌了約1成後,他覺得心情受到影響,但分析師朋友要他再多點耐性,沒想到,股價一路下跌,最終虧損約2成。陳彥行檢討,他當時完全沒有研究,而是抱著聽明牌的心態投入,落得傷荷包、也傷感情的下場。
接著,他試著買基金,「沒想到買了之後,淨值也是一路下跌,抱了一段時間,這家投信就上新聞了!」陳彥行苦笑著說,「原來投信內部互相作價,左手賣右手,要創造1檔績效好的基金,就把爛的標的倒到另一檔基金,我買的,剛好就是被倒貨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