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3國、5大貨幣都掉入負利率漩渦,這股浪潮也正在侵蝕台灣人的荷包。6月30日,中央銀行決議再調降重貼現率(詳見名詞解釋)半碼(0.125個百分點),至1.375%。累計自去年9月以來,共4次調降重貼現率,降幅高達0.5個百分點,距離2009年金融海嘯時的歷史低點1.25%,僅剩半碼!
名詞解釋_重貼現率
一般銀行資金不夠時,除了同業間相互調借之外,也會向中央銀行融通借款。借款方式是用手上現有的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重貼現」,以獲得資金。這種「重貼現」時支付的利率叫做重貼現率(Discount rate)。重貼現率常是中央銀行控制通貨的手段之一,當市面資金過多時,中央銀行可以提高重貼現率,以促進市場利率提升;反之,則降低重貼現率使市場利率下跌。
央行不斷降息,讓靠定存利息為生的退休族、定存族飽受驚嚇,因為他們開始擔心,台灣是否也會跟日本和歐洲一樣,用負利率去刺激景氣?事實上,檢視過去9年國內的「實質利率」(詳見名詞解釋)可以發現,除了2015年之外,台灣早已經長期處於實質負利率的景況。這代表定存族賺的利息,已經被上漲的物價全數吃光,連存在銀行的本金,都正在持續變薄(詳見圖1)!
名詞解釋_實質利率
實質利率是指,名目利率(例如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當實質利率小於0,代表政府採取貨幣寬鬆政策,將加速經濟成長;當實質利率大於0,代表政府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將減緩經濟成長速度。
負利率為什麼像流行病一樣在全球散播?「為了刺激經濟、抵抗通縮!」專研全球總體經濟的淡江大學統計系助理教授、鉅亨網總主筆邱志昌表示。目前全球實施負利率的國家可以概分成以下3種類型:負存款準備率、負殖利率公債、實質負利率(詳見表1)。
台灣的負利率現象屬於第3類。邱志昌分析,通常政府實施負利率,主要是為了達成以下3個目標:1.提供幾近零成本的資金,以刺激企業用於生產或投資;2.促使本地匯率走貶,有利於出口企業的價格競爭力;3.促使一般存款族將資金轉投入消費或投資。
貨幣貶值造成購買力下滑
減少民眾定存意願
政府企圖用負利率刺激經濟成長,但是在經濟被
救起來之前,會先產生3大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