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金庫銀行在2015年末推出的商業型以房養老,在市場上掀起討論話題,短短1個月就吸引其他銀行跟進推出,該政策設計的幕後推手,即是2014年6月就任合庫金控董事長的廖燦昌。
這位從基層行員一路做到台灣中小企銀董事長、再到合庫金擔任董事長的會計師,上任1年半,不僅陸續推出引爆市場討論的新商品,同時,在他上任第1年,即讓合庫金稅後淨利創新高達104億1,300萬元,也是合庫第一次稅後淨利超過100億元,較2013年成長22.5%。2015年,合庫金自結稅後淨利約135億元,較前一年再成長約30%。在國內銀行紛紛調低去年獲利的此刻,合庫金獲利為何能履創新高?當初推動以房養老又有那些策略考量?以下為《Smart智富》月刊專訪廖燦昌的訪談紀要:
《Smart智富》月刊問(以下簡稱「問」):自你擔任合庫金控董事長以來,連2年獲利成長逾20%,核心關鍵是什麼?
廖燦昌答(以下簡稱「答」):我2014年6月來合庫做的第1件事,就是調結構!了解銀行的收益率與放款概況。我報到的第1天,就找總經理開會討論,那時候銀行的短期、中期與長期放款的平均利率都不高,和當時1個月存款利率0.81%相比,我們的短期放款利差約在0.59個百分點左右,若再把第一類放款呆帳準備金1%計算進來,還倒賠了0.41個百分點,等於做一筆、虧一筆。
所以我開始調整資產結構,過去合庫金放款多以大企業為主,欲改變策略,一邊調高大企業的放款利率,一邊請同仁到經濟部商業司,找來成立3∼5年,資本額在1,000萬∼5,000萬元的中小企業名單,請分行授信業務同仁實地去做中小企業客戶開發。
開始推行時,有分行經理跟我反映:「董仔,你剛來不懂啦,放款都不做了!」,我告訴他們:「不是不做,是大企業的貢獻度不夠,不能做這種了錢(編按:賠錢)的生意!」縱然他們因此多有抱怨,但是,經過鍥而不捨的溝通,半年下來,整體放款額度減少約600億元,連財政部都在關切!不過,因為少提存,增加開發較高收益的中小企業戶,2014年為合庫多賺進20幾億元,稅後淨利正式突破百億元,是歷來表現最好的一年,2015年,我們的中小企業客戶數增加超過4,000家,放款金額反而增加近千億元。
現在,我們短期放款平均利率沒有太大改變,但中期、長期利率都增加了至少20個基本點(1基本點為0.01個百分點),已成功優化我們的放款結構。
問:除了調整放款結構,還有什麼方式拉高利差嗎?
答:另一個作法,就是調整分行數。合作金庫銀行在台灣有300多家營業點,全台銀行分行數最多,為因應數位化及提高貢獻度,我們在2015年整併了11家的分行。
自就任以來,我陸續看過很多家分行,加上我以前曾管理過分行的經驗,所以可以與分行經理共同研究分行經營理念,我也開始對各項業務指標訂定報表管理,檢視分行的貢獻度,先看分行成本率、產出率,以及市場規模與利差表現,再比較資產品質,以及財富業務與外匯業務。我認為,一間分行至少每個月要賺200萬元,倘若賺不到就必須分析檢討,是人員老化缺乏戰鬥力?還是市場規模太小?如果經理沒有企圖心、撐不起一個合理的經濟行為,便研議是否整併。正因為這樣,我們可以降低成本、拉高分行貢獻度,並讓整體獲利可以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