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股不選市」已逐漸成為股票投資的常態。時序步入4月、5月之交,一如我上一期所說,「牛皮吹破的膨風股、一飛衝天不回頭的飆股都在此時出現,台股指數修正約3%,個股的漲跌幅度表現大概有1成∼2成。」這所突顯的意涵,還是選股不選市這個原則。
從金融海嘯之後,對投資人產生最大的改變(或者說是包袱),就是每個人都成為「經濟學家」。舉凡美國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退場、歐版QE登場、中國的「一帶一路」、希臘破產、原油價格崩跌等所造成國際經濟的影響,人人都有一套獨到的見解。說真的,這些多空雜陳的解讀,真讓我如墜五里雲霧之中,摸不著頭緒。
蘋果新機開始備貨
供應鏈成6月買股首選
投資市場充斥經濟學家的結果,便是嘴巴說著要選股不選市,卻老是用「Top Down」的思維作為投資策略的擬訂標準:這裡持股比率應該多少、應該怎樣配置持股、權值股占多少、如何透過期貨避險等。當然啦,以機構法人的大資金,這樣操作尚無可置疑,但是對個別投資人來說就不見得合適。從金融海嘯之後,除了2009年報酬率高低關鍵在持股比率、還有2011年曾一度出現千點的跌幅之外,相信讀者對這幾年來操作的感悟,只有「選對股票才能賺到錢」,指數的漲跌與我們這些升斗小股民關聯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