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投資組合中, 共同基金向來都是核心的資產配置部位,但過去10年,我們也觀察到另一種投資工具的崛起─ETF。截至4月12日止,在台灣核備銷售的基金市場中,總計有1,767檔開放式共同基金(僅計算主要基金級別),而在台灣掛牌交易的ETF則有23檔。從淨資產的規模來看(截至2013年2月底止),過去10年開放式共同基金之淨資產規模成長了358%。
▲台灣核備銷售的共同基金淨資產已逾16兆
而台灣自首檔ETF─台灣50,於2003年6月成立以來(截至2013年2月底止),在這段不到10年的期間內,ETF的淨資產規模成長超過30倍(不包含直接跨境ETF)。
▲近十年,台灣掛牌交易ETF成長30倍
事實上,基金與ETF有著不小的差異,在評估一檔共同基金或ETF時,應該要留意哪些因素呢?
成本、報酬皆不同 投資前應了解4大不同
雖然,ETF與共同基金的投資標的都是一籃子股票或債券,但兩者之間仍然存在著一些本質上的不同,以下我們便針對這幾項差異逐一進行檢視。
1.費用成本
ETF採用了被動式的投資方式來複製其所跟蹤的標的指數,因此更換標的頻率並不高,需要的投資研究資源相對較少,為投資人節省了投資研究以及交易成本,也因此較能夠降低相關費用對其報酬率的侵蝕。整體而言,雖然ETF的費用比率較共同基金來得低,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ETF都具有較低的費用比率,或所有共同基金的費用比率皆較ETF來得高。
2.據市場狀況調整投資部位的能力
基本上,共同基金最大的優勢之一,便是基金管理團隊能夠根據市場狀況靈活調整該基金的投資比重。相較之下,ETF通常會將90%以上的資產用來複製標的指數的表現,因而較不具有調整投資部位的彈性空間。舉例來說,在市場下跌時,共同基金可藉由增加現金的持有比重來降低基金的跌幅,但ETF則相對受到限制。但也因為如此,在市場迅速反彈時期,ETF便較可能會出現超越共同基金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