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全球掀起近3年最嚴重股災,美國S&P500指數在4個交易日(5日、8~10日)內跌掉6.6%,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主要股價指數在同一期間內跌掉12.5%,災情迅速向全球擴大,連今年表現最搶眼的新興亞洲,也在股災中遭受波及。
引爆點來自債信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公司的一個決定—下調美國債信,由最高等級的AAA(最高評等),降為AA+,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美國失去了最高評等的債信。過去,美國公債一向被視為無風險投資的指標,其他所有債券,都要根據此來加碼利率以反映風險。最安全的金融工具,突然變得有風險了,一時之間幾乎所有人都慌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股災後反應大不同
聯準會救急撒錢、股神大買股
金融市場最討厭不確定的事,機構法人第一個自保動作就是賣出,先收回現金,於是龐大賣壓在股市湧現,抽出的資金急往被視為較安全的地方停泊,最受追捧的是黃金,從8月5日到10日,現貨價大漲8.9%;另一個是日圓,上漲2.63%。
當股市殺聲震天、血流成河的同時,兩位牽動金融市場的重量級人士也異常忙碌,第1位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央行的聯準會主席柏南奇,在股災前,他正努力想方設法要協助提振美國經濟,從2009年3月起,聯準會本已先後投下兩次QE(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即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猛藥,不惜以弱勢美元為代價,狂印鈔票向市場丟進2兆3,000億美元,希望資金活水能幫助美國經濟硬起來。孰料,美國經濟復甦的步伐卻蹣跚不前,從今年第1季開始,再次回軟,GDP增長率降至僅有1.3%,失業率到7月,都還維持在9.1%的偏高水準。因此,造成市場對QE3的呼聲始終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