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7日,當台股創下6年半以來的新高指數8132點時,貿易公司美編劉良信正替公司送一份文件給客戶。他路經一家證券公司時,猶豫了一下,走進營業大廳內,對著整面電視牆駐足了幾分鐘後,又轉身離去。「這是我近幾年來第2次踏入號子!」他叼著一根菸,口氣中透露出幾分無奈。
劉良信曾在2000年台股萬點行情時買進聯電(2303),當時他認為,以聯電位居世界第2大晶圓代工廠的地位,股價表現應該很安全。不料當台股從萬點崩盤時,聯電也難逃下跌命運,「當股價跌到70元時,我問了一個在證券業服務的朋友,他說跌得差不多了,要我抱著別賣。」
想不到,70元變成50元,50元再變成30元,當時劉良信因為要籌備婚禮,急需一筆錢,只好忍痛在30元出清持股,也從此斷絕對股市的期望。最近看到股市不斷創新高,他只能苦笑說,「不是不想買,而是不敢買。」
同樣地,在竹科半導體公司任職的工程師林耀堂,手上還抱著3年多前以每股27元買進的矽統(2363)。「台股有漲嗎?我怎麼都沒感覺!大師都說長期投資才會賺,我抱了3年多還在賠錢。」他半自嘲、半感慨,搖搖頭說,「算了,就當命中沒有偏財運,還是領我的工程師薪水最實在。」
為什麼台股指數創新高,但沒賺到錢的散戶卻還是這麼多?被稱為「散戶指標」的融資餘額,直接給了答案。
今年以來,代表散戶資金進場情況的融資餘額只有2800餘億元,比2004年指數7135點時的3500億元還低,甚至僅達2000年股市上萬點時融資高峰5600億元的一半,而當時投資股票幾乎是台灣人民的「全民運動」,若以2千萬人口數換算,相當於每個台灣民眾都融資(借錢)了2萬8,000元買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