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媽媽聽朋友說,最近有一支基金表現很優,是市場上表現極佳的一支熱門基金,於是便決定以定期定額方式,每月投資1萬元,當做兒子的教育金。她認為只要長抱10年,就可以存到約250萬元,供小孩出國留學。
郭媽媽能不能靠共同基金如願的為小孩籌到留學費用呢?那得先看郭媽媽有沒有丟掉舊思維、換上新思維。以下是過去共同基金投資人常犯的八大迷思,有無數的投資人為此付出沈重的代價,Smart的投資人就要懂得從中借鑑,才能用最少代價,實現理財目標。
《投資基金的8大舊迷思》
迷思1、認為定期定額一定獲利
定期定額是指,不論股市行情如何波動,每月固定扣款買進定額基金,在股價上揚時,買到較少的單位數;當大盤位於低檔時,基金淨值相對較低,可買進較多單位數,以待淨值揚升時獲益,符合「逢高減碼、逢低加碼」的投資原則。
基金公司多告訴投資人,只要定期定額長期投資,買的愈久、賺的愈多。但是過去投資人多是等到股市步入高檔期才開始心動開戶扣款,此時投資成本當然墊高,如果接下來走的是長達好幾年的大空頭,對帳單的淨值報酬率也有可能是負50%,於是許多人不免懷疑,真的是買得愈久,賺得愈多嗎?還是買得愈久、套得愈多?
投資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