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我在股市的資歷也有20多年了。我很慶幸自己年輕時就踏入股市,多年來穩紮穩打,建造出一台屬於自己的印鈔機,讓我有幸能在40歲之前,達成我設定的財富自由目標。
其實當初會踏入股市,單純是因為念經濟出身,想把所學運用在投資市場上;後來才發現,學校所教的一切,與實務有很大的差距,了解市場運作的道理是一回事,實際把錢砸進市場後又是另一回事。
如同大多數的投資人,我剛開始也走過像開雜貨店般亂買股、聽明牌、跟投顧老師操作、聽股市演講、看解盤節目的日子,以為已經摸索出一條正確的路,之後又歸零。我也常常把飆股賣在起漲點,為了賺一根漲停卻錯失接下來的1倍漲幅,「抓龜走鱉」(台語)搞到身心俱疲,夜深人靜時不免自我懷疑,自己似乎不適合股市。
《財訊》的工作經驗打開另一扇窗。從擔任《股市總覽》研究員開始到副總編,後來擔任《先探雜誌》的執行副總編,媒體工作讓我有大量的時間能夠投入研究,也更貼近市場,接觸到許多成功的投資人與公司派、大股東、市場主力,從不同面向看股市這扇經濟櫥窗。
說實話,在媒體工作的前幾年,儘管我了解市場的基本面,也對各式各樣的總經數據、台股各大產業景氣變化愈來愈熟稔,但我的台股投資報酬率並沒有明顯提升。後來我也開始研究技術面,各種重要的技術指標KD、RSI、MACD、乖離率到最後的威廉指標、波浪理論,甚至是混沌理論,我都不放過,並且運用在實際操作上,初期確實有不錯的表現,後來愈來愈常出現「時靈時不靈」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