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葛拉漢:通常被認為是價值型投資之父,使用的風格主要是量化投資(也就是根據可以在年報上找到的財務資料投資)。他將價值型投資法教給幾個人,後來他們在投資業表現優異(例如巴菲特和瓦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
2.彼得.林區(Peter Lynch):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共同基金經理之一。他在1977年到1990年間管理富達(Fidelity)的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1990年代, 他寫的《彼得林區選股策略》(One Up on Wall Street)和《征服股海》(Beating the Street)兩本書,有助於成長型投資法流行起來。
3.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1979年到2007年間管理富達特殊情況基金(Fidelity Special Situation Fund)。在職期間,是林區的親近同事。
4.蒙格:1970年代加入巴菲特的行列,成為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合夥人,此後是巴菲特的得力助手。他和巴菲特合作之前,1962年到1975年間締造了本身的卓越績效紀錄。
5.菲利普.嘉瑞特(Philip Carret):是巴菲特的好友,在半個世紀的期間內(包括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寫下傲人的成績,和標普500指數相較,每年績效高出約5個百分點。
6.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1954年到1992年間管理坦伯頓成長基金(Templeton Growth Fund)。在這張清單上,坦伯頓與其他投資人的差別,在於他定期投資海外國家(即非美國)。
7.施洛斯:是葛拉漢的同事,直到1950年代他們的投資合夥事業逐步結束。之後他自創投資公司,並在約49年的期間,以量化投資風格,創下叫人刮目相看的紀錄。
8.謝爾比.戴維斯(Shelby Davis):主要投資於保險股,並在194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將10萬美元化為8億美元。
9.葛林布萊特:在1985年到1995年間,以及1985年到2005年間,投資合夥事業的年成長複合率分別是50%和40%。葛林布萊特承認他仿效巴菲特的投資風格。近年來,他更加關注量化投資。
10.巴菲特:可能是績效紀錄最出色的投資人。1950年代初和1957年之間,他以壓倒性的幅度贏過股市(註2)。1957年到1968年間,他管理的投資合夥事業,扣除各項費用前,年化報酬率是31.6%。1968年結束合夥事業之後,他把全部的心力完全投入多年來一直在合夥事業投資組合中的特定公司,也就是波克夏海瑟威。他將波克夏海瑟威轉變成投資工具,並在1968年到2012年間,使其帳面價值以每年20%的複合率成長。
Tips_註②
我們不清楚巴菲特在事業生涯之初賺到多少錢。但據他表示,股票投資組合不到100 萬美元時,他能夠輕
而易舉地每年賺到50%,而且他的事業生涯之初報酬率真的十分驚人,所以應該可能超過每年50%。
巴菲特出色的操作紀錄不只時間長得驚人(前後54年,而這還不包括早年的投資生涯),也因為他管理的資產即使激增到超過1,000億美元,表現始終如一。圖2顯示自1957年以來,巴菲特每年相對於標普500指數(包含股利)的超額報酬,以及5年和10年的年均落後超額報酬率。從圖2可看出,雖然巴菲特在54年中有7年落後標普500指數,他在5年和10年的期間,每年表現幾乎總是高於標普500指數5個百分點——即使他管理的資產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