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迪士尼(Disney)股價不到前一年每股盈餘的10倍。換句話說,迪士尼的股價本益比(PE)不到10倍。迪士尼1965年的稅前淨利約為2,100萬美元,市值介於8,000萬到9,000萬美元。此外,該公司現金多於債務。華爾街的想法卻是,儘管當時《歡樂滿人間》(MaryPoppins)賣座成功,迪士尼沒有什麼預定發行的電影,成長前景不佳;或許,股價就要下跌了?
巴菲特的行動
巴菲特(Warren Buffett)研究的一個重點是去電影院,跟一大群兒童一起觀賞《歡樂滿人間》。他親眼看到孩子們有多麼喜歡迪士尼的產品。他看到迪士尼擁有珍貴的舊電影,人們會不斷付費觀賞該公司的電影,一代又一代。舉例來說,《白雪公主》(Snow White)很棒的一點是,在製作完成、攤銷成本之後,電影就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放映。每隔7年,就會有另一個年輕世代想看這部電影。此外,你可以把觀眾對角色的喜愛,運用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包括授權、書包、服飾和主題樂園。而且,不像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米老鼠沒有經紀人,可能可以幫客戶爭取到電影特許權創造的大多數價值。
巴菲特及蒙格(Charlie Munger)也去了加州迪士尼樂園,四處逛逛,並且分析遊樂設施的價值。巴菲特遇見華德.迪士尼(Walt Disney),稱讚他對工作的投入,以及具感染性的熱情。迪士尼帶巴菲特去參觀正在裝設中的遊樂設施,名為「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the Caribbean)。單是這項設施的造價,便高達1,700萬美元,相當於該公司市值的1/5。巴菲特後來開玩笑說:「想想我的興奮程度吧!一家公司只值5項遊樂設!」
費雪及蒙格風格多一點,葛拉漢風格少一點
巴菲特重視迪士尼的無形資產,並不太理會資產負債表。他覺得單是影片庫便值回票價了;即使這些資產都不算在資產負債表上,畢竟,電影被視為零價值!巴菲特說明他的邏輯如下:
「1966年,人們說:『今年《歡樂滿人間》很賣座,但他們無法在明年又推出另一部《歡樂滿人間》,所以獲利會下降。』我不在意獲利是否真會下降。你知道《歡樂滿人間》再過7年又會推出⋯⋯我的意思是說,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系統了,你每7年就有新收成,而且每次都能收取更高費用⋯⋯我去見了華德.迪士尼。我們坐下來,他跟我講公司的整個計畫;他真的是個好人。真的很可笑,如果他私下去找大型創投資本家,或是某家美國大公司,如果他是一個未上市公司,跟人家說『我希望你投資』⋯⋯他們會根據3億或4億美元的估值買進。但事實是,這家公司每天在市場上說服(人們,說8,000萬美元是合適的估值)。基本上,大家都置之不理,因為大家對它太熟悉了。這種事定期在華爾街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