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自己口才好,想一股腦地表達出來,沒有考慮到這類型的談話性節目,需要主持人與來賓一來一往的發言,效果才會生動。每個來賓都有不同看法,意見互相碰撞才會有衝突、火花和亮點;又不是「一言堂」,也不是專訪,可以讓你自己從頭講到尾講個五十分鐘。
電視節目畢竟是分秒必爭的工作,緊抱麥克風不放,講了一堆沒意義的話,導致錄影時間拉長,也浪費了主持人、來賓、所有工作人員的時間。像這樣的來賓,不符合製作單位需求,往往也因此無法成為節目的常客,甚至有些一次就「謝謝再聯絡」。
我簡單計算過,一小時的節目,扣掉十二分鐘的廣告,播出時間只有四十八分鐘。主持人加上四個來賓,每個人平均能講九分鐘;節目一共分成四段,如果每個人都要講話,每段每人的播出時間一定低於三分鐘。
所以,當主持人把發言權丟給我,我不會把所有想法一次掏出來,而是規定自己在三分鐘以內,簡單扼要地凸顯我想說的重點。除非主持人繼續追問,或再丟另一個話題給我,我才會再補充。
生活化語言是最佳包裝
這麼短的時間裡,要讓觀眾記得重點,首先要博得觀眾緣。當然不能像老師在訓示學生一樣,諄諄告誡,誰會喜歡聽?應該採取跟朋友閒聊的態度,跟看不見的觀眾建立交流,也不能只單方面講你個人的論點,而是考慮到講觀眾最關心什麼內容、喜歡聽什麼樣的講法。
近一、兩年來我常上的談話性財經節目,觀眾群主要是股市散戶,我的發言也盡量守住「深入淺出」為原則,並且利用我擅長的台灣俚語、《菜根譚》或唐詩宋詞,來包裝我想講的訊息;但是畢竟不是古人在吟詩作對,我引經據典的比率不會太高,頂多只用兩、三句當開頭,例如:「欲上青天攬明月,可惜上面壓力太大上不去」,用來詮釋當天大盤動能不足,衝不破壓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