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必須保持彈性,適時引導現場觀眾的情緒;當觀眾對某個話題興趣缺缺,必須趕快岔開話題。例如講到跟政治有關的話題,觀眾出現不屑的態度,整場演講最好都能避免碰到政治。我曾經參加某大集團的內部演講,準備的主題是「三十歲之前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原本以為觀眾以年輕人居多,沒想到大部分都是非富即貴的階層。當我把寫有主題的第一張投影片放出來,台下果然一片冷漠,對他們而言,不要說第一桶金,連一百桶金都賺到了。我立刻轉換角度說:「這個話題是針對一些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在座的貴賓,您的孩子、孫子,都應該有這種觀念,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他們。再怎麼富,不能富小孩,一定要讓晚輩從小吃苦耐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成功地拉回觀眾的注意力。
每一場演講結束,我都會做一次檢討;只要我對自己的表現感到不滿意,回程路上我會仔細回想,哪一段講不好,或是可以增加哪個段落。例如發覺同樣一個笑話,在北部的笑聲比較大,在南部完全沒有回應,可以知道這個笑話不適合南部觀眾,以後就要拿掉。同樣一句台灣俚語,北部人聽不懂,南部人聽得哈哈大笑,這就是風土民情不同的結果。
實事求是,不懂不要裝懂
聽過一百場以上演講,可以發現每個演講者都有他的特色,優秀的演講者會「隱惡揚善」,盡量顯露優點,隱藏缺點,這就是所謂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否則就變成「是豬也」。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故事,一個男大學生看到女朋友的筆記本上,頻頻出現一個男人的名字,很生氣地問,「誰是李隆基?你們怎麼認識的?」他的女朋友是歷史系學生,而李隆基正是唐玄宗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