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助》一次性津貼,計畫須有創新元素
透過融資或募資取得的資金,可以幫助創業者步上正軌,然而想要再更上一層樓,這時候就可以透過申請「補助」作為推進的力量。
補助並不像融資一樣需要償還金錢,也不像募資未來須回饋實體商品或股權給投資人,而是屬於一次性津貼,目前取得補助的方式,基本上仍以政府資源為大宗。
常見的補助形式可以分為2種,「創業補助」以及「研發補助」。創業補助多在登記為公司或行號前就可以申請,研發補助則必須在公司設立登記後才行。然而要成功申請補助,「創新」是最重要的核心。
部分創業者可能會疑惑,如果不是從事技術類型的創業,是否就不具備創新的元素?其實創新並不限於技術,只要在產品、流程或是服務等方面,相較過往有所差異或突破,就符合創新的定義。舉例來說,餐廳是傳統行業,但如果能結合台灣在地農家,並設計透明的生產履歷,甚至消費者還可透過手機App查詢,創業者就有可能成功取得補助款,所以如何在創業計畫中描述自己的計畫所具備的創新要素就格外重要。想成功申請補助者,可在此一方面多下功夫。
不過邵文正也提醒創業者,補助通常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拿到款項,且要到該補助單位確認創新事實後,才會取得尾款,因此不應該將補助作為創業時的主要資金來源。
【專家建議】良好信用為取得資金不二法門
行政院青年創業基地計畫主持人 李達生
想要取得資金,並非創業者提出申請就一定能取得,事前還是要經過政府或民間機構的評估。對創業者來說,想拿到資金的話,應留意以下3個重點:
1.信用5P:創業者的信用狀況是評估重點,分別會從借款戶(People)、資金用途( P u r p o s e ) 、還款來源( P a yme n t ) 、債權保障(Protection)、授信展望(Perspective)5個面向,評估創業者是否可依約償債、有沒有足夠的獲利能力清償債務,以及萬一真的還不出錢,可以提供哪些擔保品等。
2.營運數字:創業者若能夠提供營收現況、獲利預估,甚至是相關財報等,這些具體的數字會是更有力的證明,因此創業者絕對不能逃避這些財務數字,有必要時應尋求協助。
3.良好合作關係:不管是直接或透過政府計畫向銀行借款,建議創業者在初期最好只跟同一間銀行來往,建立良好的信用與合作關係,也可以在該銀行辦理帳戶或信用卡,讓銀行洞悉自己的金流,未來會有更多談判籌碼。(文◎陳彥丞)